心。
“所以,从各地抽调过来的那些将士,也是为这个计划做的提前准备?”
赵晋仁点点
,“算是,不过上面说,我们大安素来讲究要以仁义待
,同样也要以仁义待邻邦,瑞王他们将会以流亡贵族的身份前幕浮岛。”
所以为了完善这个计划,朝廷不仅给瑞王等
恢复王公爵位,还担心他们因为过了十余年的庶
身份,给他们恢复王公贵族的生活待遇。
方便他们尽快找回昔
作为大安王公贵族时,那种高高在上的身份感觉。
杜乐贤沉默片刻后,还是忍不住说了句。
“圣上真是用心良苦,算无遗漏,令
钦佩。”
赵晋仁也觉得很钦佩,想到水师在幕浮岛周围海域逮的那些
,他毫不怀疑,早在确定袭击福江府的势力来自幕浮岛后,上面就已计划着要将对方给连锅端了。
现在想想,这就是差距,他所能想到的就是,按照太子早些年的教导,给对手披捣
、添些麻烦,就算是出气。
那位想的却是敢不听话,就给他们换个主
,要彻底将对手都控制住并驯服。
而瑞王等
显然也都心服
服,自打听了上面让他转达的那几条,一个个虽然都已不再年轻,却都
抖擞,浑身都散发的着强烈的斗志。
再没了刚抵到大营时,遥望那一望无际的大海时,充满迷茫与无措,甚至还有些敬畏的迟疑心态。
这让赵晋仁
刻领悟到语言的威力,士气低落与高涨之间,缺的往往只是一块用言语描述的大饼,他也能用得上。
而他不知道的是,知道这件事的杜乐贤虽然没有听到他所转述的‘大饼’是什么样,但他善于脑补。
因窥得朝廷的这项大计划的一角,迅速脑补出等到朝廷的计划成功实现后,大安接受周围诸岛国来朝归附纳贡的盛况。
所在当晚举行的宴席上,心
澎拜的杜乐贤当场泼墨作诗,写下多首脍炙
的诗。
有的是在展望大安无限强大的未来,有的是以夸张笔法描述大安的万里江山多壮丽,还有对昔
旧主的离开,表达不舍、感激与
切祝福的诗。
这些诗的原稿,都被杜乐贤送给瑞王作为礼物。
而这些诗句中所流露出的种种
意,也让瑞王颇为感动,现场写下两篇文章作为应和。
第一篇是为感恩遇明主救他出泥潭,成全他的青云志,另一篇则是描述他这经历坎坷的一生,感念杜乐贤当年对他的不离不弃,表达他对杜乐贤的
切祝福。
与杜乐贤的诗般,瑞王的文章写得声
并茂,字字句句都发自内心,十分诚恳,令读者
不自禁的投
其中,生出感
的共鸣。
看到被呈
宫中的抄写版诗文内容,何殊只有一个想法,这些要是能被传到后世,肯定会成为中小学课本上需要背诵的素材。
而她不怕背诵,就怕理解,为何她的前世会有阅读理解这种让她理解不了的题目?
第九十章
每次看到杜乐贤的诗, 正宁帝都会十分赞叹,不吝表示自己的欣赏之
。
好在前半辈子谨慎度
,经济困窘的生涯,没让他养成不惜代价追星捧
的奢侈
好。
所以他的喜欢与欣赏, 就只停留在作品的本身, 从没想过要因此而提拔重用对方。
这也是那些朝臣们都觉得正宁帝喜怒无常, 非常难以讨好的主要原因之一。
毕竟正宁帝自己意识不到自己可以用升官重用来表达欣赏,真正能够决定他们升官降职的
,是他们极少能有机会接触的太子。
这也是杜乐贤会被闲置那么多年原因, 何殊只知道对方是位极其擅长书法的大诗
,她可以敬重, 却不会想到要重用。
正宁帝对其印象也停留在对方很会写诗这件事
上, 以他当年的处境,压根就不知道杜乐贤在政治上有何成就。
“这杜乐贤真是个
才,真希望他将来能亲手给朕写首诗。”
何殊从正宁帝前几年收集的杜乐贤诗集中,抽出几首诗。
“您放心, 他可没忘记您这位伯乐, 在这些诗中明里暗里感谢您,向您表忠心呢?”
正宁帝拿着那几首诗看了看, 不解地问道。
“朕怎么没看出来?嗯,这首描写的是天的胸怀广,气势磅礴大气,读起来让
气回肠, 真好,这首写的是古代圣贤君王, 应该是在表达自己的向往之
……”
何殊没等这位考阅读理解的话, 分数肯定还不如自己的老爹继续理解下去。
她突然觉得, 正宁帝领会不了也好,若知道自己这般
吹捧,肯定容易飘,为了不让他与皇后飘,她可费了不少心与
舌,不能前功尽弃。
“听您这一说,儿臣觉得,可能是我理解错了,以为他这诗中写的‘天’‘圣贤’,都是用来夸赞父皇的呢。”
正宁帝语重心长地劝道,“皇儿啊,虽说咱们爷俩这些年也算是做了些事,还提拔了这杜乐贤,可不能因此就沾沾自喜,觉得自己能与苍天较高下,与史上圣贤相比肩。”
所以她爹这是在担心她会飘?
“父皇请放心,儿臣下次再也不会这般误会了,肯定会怀着谦虚的心态看待这一切。”
难得能有机会教导太子几句,让正宁帝的心
特别好,看到太子如此从善如流的表示会改正,心中更是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