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切才能说得通。你和你表哥在江左遇刺的种种,王皇后当年又是和谁里应外合才能引你对上聂想京……连你上辈子也是如此……”
“如此什么?”谢介诧异看向他娘,等待答案。
大长公主说的太快了,连她其实不太想谢介知道的上辈子也说了出来,思来想去,她索还是告诉了谢介真相:“那梁北望大概就是用这招骗了上辈子的你,让你误以为你表哥还活着,不顾一切的离开了江左去寻找。”
只有谢介会傻到相信这种美好的童话,也只有谢介会觉得,若他表哥还活着,一定能够缓解上辈子皇与大长公主之间的矛盾,一定会支持他和房朝辞在一起。
但那不过是一场镜花水月,拨开迷雾,露出的只有这是一个针对谢介的局的不堪。
谢介得不到任何他想要的秘密的,他只会在绝望中被迫吃下毒-药。若没有天石力挽狂澜,他就直接死去了。
现实中,听到这一切的谢,一句话都辩驳不了。
因为大长公主描述的这个未来,确实是他的格会做出来的事
。如果他发现表哥还有可能活着,而当时的
况又十分紧急,他是一定会不顾一切的去找的。但是又怕自己白忙活一场,他肯定不能在给他娘留的信里说的多么笃定,白白给他娘希望后又失望。
命运这个小婊砸就是这么的残酷,上辈子的大长公主确实不用因为文帝真死假死的事而
绪起伏,可她却迎来了比那更让她大受打击的噩梦。
四生子力竭而亡,她的儿子冰的仿佛一具尸体。
而她与他留给彼此的最后一面的记忆,只是在不断的争吵。
作者有话要说: 提前请假_(:3∠)_
4号(明天)要飞去内蒙一个……大家这辈子都不太可能听过的小城市,全程是飞机倒汽车或者倒火车这么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耗时一个白天的时间,蠢作者是战五渣,大概写不出来更新了,亲们见谅qq
5号开新文,两篇文会同时保持更,直至这个文正文完结,不用担心,么么哒~
☆、112|第一百一十二份产业:
大长公主与谢介一起对对方开:“抱歉,是我不好。”
然后,两个又因为对方的话而同时一愣,异
同声:“你道什么歉?”
“我不该和你吵架。”x2。
母子对视,面面相觑,直至再也忍不住的觉得自己和对方都好傻而笑了起来。大声的哭,放声的笑,淋漓尽致的一对经病。
房朝辞站在门外,听着门里的动静,只能无语的抬望月,假装自己不曾存在。
冬天的江左,冷的让房朝辞有点质疑生。披着再好的貂裘,都温暖不了当他意识到他真的被他对象给忘在了门外后的寒凉。
天石隔屋传言,狗腿异常:【需要我帮忙提醒一声吗?】
【不用!】房朝辞也说不清楚这到底是尊严作祟,还是最后的倔强。
……
又过了数,将近了好多天的年关,这一次是真的已经近到了眼前。不管是哪朝哪代,过年都是一年之中最热闹、最郑重、也是讲究最多的节
,天天有活动,
有安排,能一路从腊八过到上元,年尾到年初,哼着欢歌,唱着乐曲,绝不停歇。
但今年的大启有些特别,百姓的年该怎么过还是会怎么过,朝堂之上的气氛却一胜过一
的严肃,全然不见即将过年的放松与喜悦。
想也明白的,谁都不开心:
主和派的反扑没能掀起多大的花,与他们的预计完全不同。
主战派占据了绝对的上风,恨不能下一刻就渡过长江,打去北方,总觉得在朝堂上的每一天都是这么的度如年。
总之,这一仗是打定了,每一个朝臣心中都很清楚。这是一场关乎国运的大仗。胜,则以后都可以回雍畿过新年;败,也许连江左都没了。
每个在过去的
生中,都曾多多少少的体验过类似于“赌一把”的心态,也曾有
说过,这一次的
釜沉舟就是一次豪赌的话。可是当他们真正以天下为赌注之时,他们却远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么镇定。
但仗还是要打的,这不只是皇一
之意。是所有心念故土的一代中国
之意,我们的国家不容分裂,我们的国家不容侵略,我们的国家就是我们的国家。
大长公主犹记得在上辈子,大启已经北伐勿忘,夺都梦断,还有在北方饱受蛮肆虐的百姓,死守信念,在等着长江这
的他们打回去。
这是后世一个很有名的诗告诉大长公主的,如今这个诗
应该才刚刚出生。
他就出生在已经沦陷的北方,一个不算好的年月,一个不算好的故土,他已经是蛮统治下的一代
。可从小他的祖父就一再的带着他去眺望江左的方向,告诉他,我们是启
,我们的皇帝在那里,我们的军队在那里。我们生活的地方也曾经属于大启,如今蛮
只是暂时占领,早晚有天,这里会回归大启的怀抱。若朝廷无
可以做到,你就要去做到。
后来那位诗弃笔投戎,抗蛮归启,却最终壮志难酬。他一生都在为北伐奔波,哪怕明知已无力回天,扔不愿意放弃。他偶尔也会作诗,诗中仍只愿披甲胄,战蛮夷。
最后那诗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了
世。
这辈子,大长公主只希望赶在诗懂事之前,就收复失地,让他那些锦绣文章之才,用在一些更美、更安逸的事
之上。如她的丈夫,不要再被战
困苦所折磨。
可世界就是这么。有哪怕明知不可为仍要奋力一搏,有
却在还有希望的时候就已经选择了放弃。
抱拙书院的李山长仍不愿意放弃主和,亲自递了帖,想要进宫面圣。
但是皇却不想单独面对这个脑子有坑的老匹夫,她用宗的脑袋想,都能猜出来李山长准备说什么,她根本不想听。
可彻底拒绝对方又不行,毕竟李山长也是与陈老齐名的当世大儒,他要面圣的消息已经在士林之中传开。皇拒绝见李山长,掉面子的绝对不是不请自来的李老
,而是会迅速被扣上一定不尊重读书
大帽的
皇。
最终,还是陈老献计,表示愿与李老同在御前坐而论道一番,这才解了皇的燃眉之急。
于是,一面圣的叨
叨,就变成了莫寻书院与抱拙书院各派二十名成绩优异的学子,互相在
皇面前和彼此叨
叨。
既解了皇的围,也足够尊重李山长,最重要的是,给了一些还没有科举的寒门学子另外一条面圣之路的捷径。哪怕是出身世家的学子,也不可能会想要错过这个提前在御前表现自己的机会。因为不只
皇会到,皇储闻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