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卓凡之所以可以对阿礼国拍胸脯、打包票,说什么“到时候,法国一定自顾不暇,绝不会有多余的
神气力,来管埃及的事
,特别是中国和埃及的事
”,“欧洲的事
,国内的事
,法国
且忙不过来呢”;更言之凿凿,“法兰西、普鲁士之间,必有一战,而且迫在眉睫了”,“说不定,咱们一回到北京,法、普宣战的消息,就出来了”,云云,这是因为,在他电召阿礼国“即过广州一叙”之前,接到了腓特烈王储和卡尔亲王的电报,说他们已经到了威尼斯,接下来,倍道兼程,不
将回到普鲁士。更多小说 ltxs520.com
腓特烈王储和卡尔亲王为争取时间,同阿礼国一样,也选择了穿越苏伊士地峡这条路线,苏伊士下船,换火车,亚历山大上船,由地中海而亚得里亚海,最后,威尼斯下船,回到欧洲。
按照中、普双方的默契,腓特烈王储、卡尔亲王一经抵埠威尼斯,不待他们境普鲁士,柏林那边儿,便发动“埃姆斯密电事件”,兜
兜脑,给拿
仑三世一个大耳刮子。
这一掌糊上去,法兰西上上下下,必一片义愤填膺,舆论鼎沸之下,“埃姆斯密电”今天见报,明天,法国就该向普鲁士宣战了。
中、普法欧洲、亚洲两线作战的目的,就算达到了。
而腓特烈王储、卡尔亲王两位,一回到柏林,便可参与军队动员,准备指挥作战了。
关亲王掐指一算,基本上就是自己结束“视察防务”、回到北京时候的事儿了。
所以,既然阿礼国已经到了香港,那就赶紧将他叫了过来,将战后中、英双方如何瓜分苏伊士运河一事敲砖钉脚了先。
那么,何为“埃姆斯密电事件”呢?
咱们先对其背景因果,做一个简单的复盘。
西班牙以普里姆为首的自由派,得到花旗银行的金钱资助和普鲁士政府的暗地支持,发动政变,推翻了伊莎贝拉二世;王位空悬,摄政团欲迎立伐利亚的利奥波德王子为新国王,遭到法国坚决反对,为此,法驻普大使贝内代蒂受命向普鲁士政府提出“严正
涉”。
贝内代蒂先后三次拜访普鲁士首相俾斯麦,要求普鲁士回绝西班牙的邀请,每一次,俾斯麦的回复都是冷冰冰的——“这是西班牙和伐利亚之间的事
,普鲁士作为第三者,无从置喙,法国若不以自己亦为第三者,就请直接去找西班牙和
伐利亚办
涉。”
贝内代蒂在俾斯麦处碰了一鼻子灰,晓得再纠缠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于是,转而求见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
初初之时,威廉一世秉持既定的立场,给贝内代蒂的答复,和俾斯麦的,并无二致——当然,意思虽然一样,措辞要婉转许多。
不过,大约就是因为国王陛下太客气了,贝内代蒂以为有隙可乘,于是,一次又一次,纠缠不休。
贝内代蒂说,伐利亚为普鲁士附庸,举世皆知,绝非俾斯麦首相说的,普鲁士于
伐利亚,“无从置喙”。
威廉一世说,普鲁士尊重每一个德意志邦国的主权和独立,一向不涉他们的内政。
贝内代蒂说,伐利亚既为德意志邦国,利奥波德王子出任西班牙国王,便代表了整个德意志的利益和意志,这绝非
伐利亚一邦一国之内政!
这个,嗯,若国王陛下实在不方便亲自出面,本愿意代表国王陛下去和
伐利亚办
涉,只要国王陛下亲表明相关态度,并笔书信一封即可。
法国驻普鲁士大使,跑到和普鲁士同为德意志邦国的伐利亚,代表普鲁士国王办
涉?
身为欧陆第一大国的大使,居然说出如此荒唐的话来,威廉一世实在是受不得这个贝内代蒂的聒噪了,心想,我惹不起还躲不起吗?于是,以“疗养”的名义,离开柏林,“躲”到了科布伦兹东郊的埃姆斯温泉。
威廉一世原以为,进了埃姆斯温泉,就眼不见、心不烦了,孰知,惹,固然惹不起,躲,也是躲不起滴。
贝内代蒂再次求见国王陛下,理所当然的吃了闭门羹,回过神儿来之后,立即跳上马车,一路杀到了埃姆斯温泉。
一到埃姆斯温泉,贝内代蒂便直奔行宫,威廉一世吩咐值星副官挡驾,说御体不适,不宜会客。
贝内代蒂说,国王陛下的御体,一向强健,虽有微恙,想来很快就可以痊愈,我就在门厅这里坐等,等到陛下御体康复为止!
威廉一世被无奈,只好再次接见了贝内代蒂。
一又一
的纠缠下来,威廉一世昏
涨脑,终于说出了“就我本
而言,其实并不赞成由利奥波德王子接任西班牙国王”的话,贝内代蒂打蛇随棍上,说,“既然如此,我是否可以将国王陛下的意思,转致
伐利亚方面?”
威廉一世只好说,“还是我自己同利奥波德父子说罢!”
贝内代蒂得寸进尺,“奉敝国皇帝陛下的‘面谕’,希望国王陛下能够保证——普鲁士永远不再要求这种已经放弃了的候选资格。”
这个要求,不但过分,而且无礼,威廉一世很不高兴,不过,并未发作,只是婉言说道,“作为普鲁士国王,我不适合发表类似的言论。”
不过,贝内代蒂既然得到了威廉一世关于利奥波德王子放弃西班牙王位的承诺,经已心满意足,也就没有就此继续纠缠下去了。
普鲁士为德意志领袖,包括伐利亚在内的德意志邦国,皆如贝内代蒂所言,“为普鲁士附庸”,一切进止,皆目普鲁士之眼色,则威廉一世既接受了法国
的要求,“施加影响力,促使
伐利亚方面,拒绝西班牙
的邀请”,就意味着,普鲁士乃至整个德意志,不再掺和西班牙的王位继承了。
这特么就很尴尬了。
中、普之间,已有默契,只要普鲁士在西班牙王位继承一事上不松——“这是西班牙和
伐利亚的事儿,不关俺们普鲁士的事儿”,拿
仑三世就一定会对普鲁士诉诸武力,则既挑起了普法之战、又将发动战争的责任推到法国
上的目的,就达到了。
事实上,关卓凡也好,俾斯麦也好,都没有指望毕其功于一役,原本以为,十有八九,西班牙会顶不住法国
的压力,主动撤回对利奥波德王子的邀请,如是,想达到彻底激怒拿
仑三世的目的,还得“加码”。
不过,只要普鲁士没有主动后退,普、法之间的梁子,就算结下了,之后的进一步“加码”,就有所凭藉。
没想到,西班牙方面,普里姆和塞拉诺为首的摄政团手腕高明,两不得罪,成功的将球踢回给法、普二国,法国呢,也
知关窍所在,没有过度纠缠西班牙,而是“主攻”普鲁士,终于,釜底抽薪了。
尴尬呀,当事西班牙还没有退让,普鲁士这个幕后BOSS,倒先缩回去了。
这个“加码”,只好另辟蹊径了。
法子是关卓凡想出来的。
贝内代蒂告辞之后,会谈的相关形,威廉一世第一时间详电柏林的俾斯麦,关卓凡的主意是,篡改这份电文,使之“感
色彩更加浓烈一些”。
威廉一世的原电文,只是对会谈过程的客观记述,不但没有什么“感色彩”,还有不少类似于“未尽事宜,贵我双方,尽可从长计议”的客气话——皇帝陛下的“普鲁士永远不再要求这种已经放弃了的候选
资格”的要求,国王陛下没有答应,就属于所谓的“未尽事宜”了。
关卓凡的主意是:
第一,“未尽事宜,贵我双方,尽可从长计议”一类的客气话,尽数删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