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小说”最新网址:www.wkzw.me,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龙腾小说 > 历史军事 > 一世富贵 > 第257章 文武之德

第257章 文武之德(1 / 4)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好书推荐: 武道天下 狂探 超品侠医 混在东汉末 奋斗在红楼 穿梭诸天 官道之色戒 蚊仙缘 星空下的舰娘 官场铁律

有徐平这一生,从来没有现在这样对一件事如此郑重,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在前世,徐平常听说宋朝是重文轻武的时代。能背几首诗词,好拽两句文的对这样一个时代心向往之,而对这个朝代对外的窝囊痛心疾首的,则恨之骨。

这个时代是不是重文轻武?是的,而且其严重程度远非徐平前世所能想象。但是程度超出徐平意料,内涵却与前世的理解大相径廷。重文轻武,并不是文官歧视武将。

要理解重文轻武是什么,必须就要知道这个说法起自何方,为什么出现。这个说法非起自汉族王朝,要追其源流,就要从一个谥号里有一个“文”字的少数民族帝王说起。

拓跋宏,后改姓为元宏,北魏高祖,谥号孝文帝。这个在徐平前世的历史课本上大书特书,他是民族大流、大融合的代表物。在其主政时期,鲜卑北魏迁都洛阳,开始了被史书称耀的“孝文帝改革”。改革内容史书已有详述,简要来说,就是政治制度学习汉族王朝,鲜卑改汉姓,易汉服,习汉礼,移风易俗。两个字概括,就是“汉化”。

流与融合从来不是单向的,也不可能单向。有汉化,就有胡化,就有反汉化,就有反胡化。自孝文帝后,主中原的胡反汉化,和中原汉的反胡化,与一部分胡的汉化和一部分汉的胡化同时进行。后来的隋唐两宋,均是这一进程的产物。

孝文帝改革是主中原的鲜卑主动汉化的高,在他之后,立即进了另一个反汉化的进程。标志事件,就是六镇之,徐平前世又称六镇起义。

因为迁都洛阳,六镇军民曾经作为整个王朝的地位消失,心怀怨恨,遂起兵反叛。他们是保留了鲜卑旧俗的群,认为南迁洛阳的鲜卑上层,兴汉文治,而忘掉了鲜卑尚武的旧传统,重文轻武。重视汉文治,重用汉,重用汉化的鲜卑,而忽视他们这些鲜卑旧。只有汉化了的鲜卑才能当大官,而他们这些保留尚武旧俗不识字的鲜卑旧被朝廷冷,国不是国。这场动最终使北魏灭亡,此后中原走马灯一样改朝换代。

文武轻重之争就是起自此时,文指的是汉文治,武指的是鲜卑尚武的旧俗。汉化的就是文,反汉化的就是武,以价值取向区分,倒是不分汉。与此对应,文武谁轻谁重伴随的,是汉化与反汉化。随着民族的流融合,民族身份不再重要,代之的是文化取向。文包括了汉族的知识分子和异族主动汉化的知识分子群,他们自认为是汉,武则包括了本来的异族和胡化的汉,他们自认为是胡

在这场汉化与反汉化的冲撞中,双方在中原大地你方唱罢我登场,伴随着无数的血腥杀戮。如尔朱荣平定六镇之洛阳后尽杀汉化的鲜卑上层。

上台,就排挤宗室,兴文教。胡上台,鲜卑轻华,武职疾文士。经过了数百年的血腥斗争,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双方可以接受的结果,就是隋唐。

此后安史起,经过二百年世,一个由汉化胡和胡化汉组成的军事集团最终崛起。最后由宋代周,赵匡胤依靠这支军事力量一统天下。这支力量的传承,就是禁军。

历史总是不按们的意愿来,由于唐朝大量向内地迁胡族,与以前数百年胡汉争斗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了一个由汉化胡和胡化汉的群体。而本来应该融合完毕的胡汉之分,就这么莫名其妙地走到了另一条路上。

重文轻武在这个年代特别严重,就是因为禁军的力量已经被限制,就像一匹狼被关进了笼子里。从宋太宗之后崇文抑武,上来的新生力量,代表就是文官集团。这个时代的文武之争,依然是数百年前的胡汉矛盾的延续。文官集团对这一点有清晰认知,同样是统兵的武将,岳飞便争取到了文臣集团的认可与支持。双方矛盾的最高由王安石变法表现了出来。除了纷纷的各种改革措施,变法军事上最重要的,就是借着对外河湟开边的军功,着手收拾禁军集团。封桩阙额,行保甲,意欲把这一集团彻底连根拔起。

历史是一个小姑娘,你左看也美,右看也美,任你打扮。这个意思,是说历史本来是由许多事件织在一起的,为了说明一个问题,你可以取出一个方面来讲。同样的一件事,当跟不同的事联缀起来,表达出来的意思可能就截然相反。当然,历史的背后必然有一个逻辑,不过大多数对于寻求这个逻辑没有兴趣,历史也只是谈资。但对于现在的徐平来说,历史不是简单的谈资,他需要找出这个逻辑来,这关乎他身家命。

历史自有其轨迹,想着我一个念就可以逆天灭地,这想法不应该在历史进程中。徐平辛辛苦苦,一步步步履惟艰,战战兢兢地做事,最后还是走在了历史的轨道上。他对军队的改革,本质上是在走着岳飞的路,只是具体手段,外在表现不同而已。他对朝政的改革,实际上在走王安石的路,虽然具体施政差别巨大,要做的事最终殊途同归。

这件事有多难?徐平只要想一想自己前世理解的重文轻武,和这个年代的重文轻武有多大差别,就不寒而栗。自己要解决的事,可是在一千年后还能被改得面目全非,完全引向了另一个方向。这要面对的阻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重文轻武被重新提出来,作为王朝灭亡的最大罪证,是在清朝。清朝与鲜卑北魏有诸多类同的地方,六镇之导致北魏灭亡让他们引以为戒。提出重文轻武的危害,一在于告诫旗和汉旗者,不可汉化,不然六镇之就是前车之鉴。二在于警告汉,你们从祖上就是只有文治,没有武力,好好接受统治,不要造反。

不是清朝的统治上层着别做,汉族本身的知识分子也自觉地,在这一套话语体系中添砖加瓦。如赵翼《二十四史札记》中说孝文帝:“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盖欲兴文治以比于古帝王,不知武事已渐弛也。”

重文轻武的话语体系,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反汉化。这不是胡化,胡化与反胡化的矛盾已经消失,军事体系中从根本的立军之本理论上的矛盾就是汉化和反汉化。

用重文轻武导致武事废弛这套话语体系来论述古代王朝,是不能追到异族中原前的汉朝和汉朝之前去的,因为这本是胡军事文化的特点。其兴也勃焉,其亡也乎焉,本来就是原上千年来不断上演的场景。只是这种军事文化来到中原,最终与中原强大的文化与经济结合起来,立国几十年军力溃烂之后,还能够用中原物力强行续命。

这其中的关键,是自北魏起,中原王朝传统上所依赖的,汉族的军事文化与制度已经断代。数百年被胡的军事力量死死压住,汉自己也失去了军事上的信心,被动主动地接纳了鲜卑带来的军事文化。从那个时候再论兵事,可以看出来跟两汉的明显不同。

最终汉的文与胡族的武,在双方的互相作用,流与碰撞中,一起揉合出来一个怪胎。汉朝兵民一体的传统从此断代,军队与社会隔绝,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群。他们世代相传,不事生产,靠着兵饷过活。各方接受,是说军外的为这个群体提供资源,这个群体持刀枪保护军外的,一如当年高欢说出来的理论。大宋敛天下之财以养军,便是基于这样一个基础。当然事实是他们没有起到保护的责任,索求的资源还越来越多。不能对来敌战而胜之,还索求无厌让国家供养不起,双方的矛盾自然而然产生。

只有改朝换代的时候,这个群体才有可能被打散,不然牢不可。原因很简单,这是跟秦始皇收天下之兵一样的路数,不过高明得多。不是收兵器,而是造出这么一个完全寄生质的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本站必读
新书推荐: 穿越到异世界的大叔得到了配种大叔的称号 穿书后主角们为我打起来了 白月光是年代文假千金 穿书后主角与我双宿双飞 重生八零:被最猛硬汉掐腰宠 真不是故意想红的 穿成痴傻炮灰后我逆袭成团宠 快穿之鱼忧生存性爱之旅 两不厌 清穿之大佬五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