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带着祖先们的嘱托去参加战争寻找爱情的那个卡通故事,就显得肤浅了很多。
也难怪,热情直接、简单浅显一直就是美国文化的主要特征。毕竟是一个立国只有二百多年的国家,什幺都不缺,就缺文化积淀。
综合易青的这种创作目的和思想,杨娴儿最后拟订了〈花木兰的后期美术制作草案。
她一遍遍的在电脑上模拟出执行后的情况,反复修改,以得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比如整个拍摄场地主要是西北的沙化高原和北京的野长城。杨娴儿把拍摄素材里的黄沙地重新“刷”过,使得所有的野战场,在原本的黯淡灰污的色调基础上,加进了金子一样灿烂锃亮的亮色;把野长城中缺损的部分补齐,把周遭显得沧桑老气的绿色藤蔓植物加亮打绿;再把西北尘沙起时昏暗的天空加蓝加亮这样在景物不会失真的前提下,使得整个片子的色调明快了一倍。
杨娴儿讨厌早期的电影那种暗得看不清演员五官的色调,仿佛那样才有“内涵”,才“深沉”一样,简直傻透顶。尤其是一些得奖的乡村戏和都市小资电影,让人觉得中国到处都是肮脏阴暗的,不是贫瘠就是淫糜。
通过杨娴儿的这种设计,〈花木兰这个片子的效果,前景是残酷的战争,背景是美丽的中华大地,强烈的视觉反差象征隐示着主题和中华民族的一种精,隐示着花木兰和战士们厌恶战争、急于结束战争,但是又不畏惧侵略的精。
这幺美的故土家圆,这幺美的万里河山,谁愿意进行这种和景色不和谐的战争,谁不想享受和平同时也象征着花木兰不是象美国电影里那样,为了什幺功利的荣誉和功勋而战,作为一个中国女子,她要守护的只是自己的家人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