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各大时装周露脸了。
这样,即便一两年陆以圳才会演一部作品,也足以保证他在圈内和气不往下掉了。
比起经纪和宣传所关心的这些问题,陆以圳几乎是完全没有纳
他的视野,甚至可以说,完全没有关注。
虽然高思源一开始带着他来剪片子完全是出于电影宣传考虑,但很快,陆以圳所表现出来的认真与热,就让高思源重新调整了自己心里对他的定位,开始真的把陆以圳当做一个学生来带了。
所有的后期员此刻都在自己的电脑前认真盯着电脑工作,高思源和陆以圳窝在其中的一个角落里,两
都没有端着什么架子,非常随意地坐着,却是极认真地在研究电脑上的画面。
“其实咱们这种纯为赚钱的片子吧,后期最关键的不是什么蒙太啊,镜的艺术啊,你不要考虑这么多,那些会给你很大的负累,关键只有两个,第一,别穿帮,第二,镜
切换要快,下狠心剪,不要舍不得……其他的就没什么了。”
高思源一边说着,一边把工作员已经粗剪过的镜
一帧帧拉进时间线上,“每一场的标序都是非常清楚的,你稍微筛选一下,然后排列起来……哎,这样就可以了,一开始完整场景的工作是非常无趣的,你做的事
跟富士康的员工没什么区别,基本都是重复工种,但难度还是有的,比如怎么筛这个镜
,你看看这两个,都是你在皱眉
,你觉得应该选择哪一条?”
虽然高思源满都是对初期剪辑的厌恶与不屑,但陆以圳仍然听得非常认真,眼睛也始终没有离开电脑屏幕上的画面。
此刻,高思源反复拿出来浏览的镜是电影里,虞长恩拒绝向虞忠透露关于他身世更多细节的一个反应,虞忠看出了虞长恩对他刻意的隐瞒,眉
不自禁地蹙起,表现出了明显不愉快的
绪。
这是电影里,虞忠第一次将自己对身世之谜的疑惑摆在观众面前,是为后面表现出来对义父的不满与反叛的一个铺垫。
优秀的电影,无论是商业片还是小众的文艺片,首先就要保证没有一个镜讲废话。虽然看起来,这个镜
只是对陆以圳表
的一个特写,但实际上,它既是后面
节的伏笔,也是对
物
格的塑造。
而此刻高思源所展示出来的,为了后期剪辑选择而拍摄出来的两条,单从陆以圳的表演上来看,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这两个镜里,对焦似乎是有所不同的?
陆以圳凑近了一点,这才发现,在第二个镜里,有一个幅度非常小的变焦,他似乎是在强调陆以圳这个皱眉一般,让
的注意力更加放在了他的表
上。
如果单从这两个镜的内涵上来选择,陆以圳自然会毫不犹豫选择第二个。
但是,陆以圳并没有忘记高思源刚才的提醒——不要让镜的艺术
成为负累。
陆以圳重新审视起了这两个镜。
对于一个120分钟的商业影片,而且是带有武侠色彩的电影来说,这个镜其实只会在观众眼前出现两秒不到的时间,巨幕屏上的特写已经足以突出此刻虞忠的表
了……固定镜
的变焦,纵使会加
一层含义,却反而会显得多余,有画蛇添足之嫌。
越是想要起到强调效果,其实越应该简单粗。
片刻的思忖以后,陆以圳从容地开:“选第一条吧。”
高思源一怔,立刻反问:“为什么?难道你不觉得第二条内涵更丰富吗?”
陆以圳笑着摇了摇,“还好吧,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镜
是用来讲故事的,而不是拿来给导演或者剪辑师炫技的。”
就在这一瞬,高思源眼底滑过稍纵即逝的惊艳之色,“小陆同学啊,你这个……接受能力很快嘛!”
“啊?有吗?”陆以圳眨眨眼,全然不懂高思源的赞赏从何而来。
高思源啧啧两声,并没有急着说什么,而是按照陆以圳的选择,迅速完成了这一段反应镜的剪辑。
然后,他将鼠标到了陆以圳手中,“来,你自己剪下一段。”
高思源指挥陆以圳开了一条新的时间线,示意他来完成这几个镜的组接。
陆以圳吸一
气,猜到对方大概是想要考验自己,于是格外用心地去研究这一段。
高思源给他的,是一组动作镜
。
这里,虞忠从房檐跃到不远处的树上,然后意识到自己的动静惊动了屋里的,迅速制止了自己的同伴,然后屏息贴在树
上的一段动作。
一共四十多个镜的素材,陆以圳大概在心里估算了一下,最后剪成应该只有五秒钟……真是
费胶片。
感慨着,他迅速地筛选起了这些镜。当虞忠潜伏着不动的时候,陆以圳就选择以推拉的方式拍摄的镜
,而虞忠快速地跳跃、下蹿时,他则选择了固定镜
拍摄的效果,而在最后一秒,为了凸显虞忠屏息不动的紧张气氛,陆以圳却在固定镜
和摇镜
中犹豫起来。
前者自然是会起到静默的效果,但摇镜带来的不确定感,却又更令
紧张。
稍作权衡,陆以圳最后还是选择了固定镜。
无他,虽然摇镜会带来紧张,但这里却并不是需要烘托气氛的地方,真正的高
全在下面男主的打斗之中,这里瞬息之间,镜
剪辑应当是越快越好。固定镜
可以将时间再度压缩,而摇镜
却在无形中累赘起来。
半个小时的剪辑与调整,陆以圳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份“考卷”。
“高导,您看一下。”
玩手机的高思源抬起,亲自按下了播放键。
行云流水的画面立刻展现在高思源面前。
无论是画面内,陆以圳脆利索地动作与细致到位的表
,还是画面外,他没有一点拖泥带水的剪辑和流畅细腻的画质,高思源都禁不住想要为陆以圳击掌惊叹。
他忽然想起两第一次在大学生微电影节上的结识,对方自己剪辑的微电影和现场限时比赛时的宣传片设计,都体现出了超乎同龄
的天赋。大抵是因为看多了对方的表演,他险些忽视了对方早就表露在自己专业领域的真正的才华了。
刚才高思源向陆以圳介绍的道理虽然浅显,但很多导演科班出身的年轻却不那么容易理解和接受,如今各大电影学院对学生的教导,都是在不断
究电影的艺术
,这经常让学生们固步自封,等到真的进
工作岗位上,放不下艺术的包袱,每一个镜
都恨不得雕琢到极致。
但,大多数走进院线的商业电影,并不以艺术作为第一衡量标准,观众才是掌握电影发展命脉的真正群体。
过于晦涩复杂的视听语言难以觅得大众的认同,想成为一个被市场认可的导演,首先,你就要放下那些学院派的架子和格调,要让电影语言通俗化。
而这样的“化繁为简”,这样的“割舍”,往往会让许多年轻的电影感到迷惘和痛苦。
至少,高思源从业以来所见过的后辈,甚至包括他自己,都是从这样一段挣扎的旅程中慢慢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然后形成自己真正的风格。
然而,陆以圳就像是摘下一个帽子一样,轻松地就摒弃了那些“金科玉律”的束缚,拨开遮在眼前的种种屏障,走上了康庄大道。
没有一点冗余的手法,直白脆的拼接……若非高思源亲眼见证了这个过程,他绝对不相信,这样的剪辑片段是出自一个还没有真正进
到电影剧组实践过的大学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