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胡大舅对齐氏做的鱼锅很是称赞不已,齐氏听了自然高兴。
谁做出的菜,听别由衷的夸奖,能不高兴?
因为要赶着回去,胡大舅就没有喝酒,倒是多吃了一碗饭。
送走了胡大舅,对于剩下的鱼,到底咋个处理,大家还是商量了一下。
这鱼呢,不可能老是养着,也养不活,送,那绝对是不可能的,齐氏不允许。
杜老爷子的意思是要给他大哥送一条过去,齐氏一瞪眼,“送啥送?和他们有个啥关系?这一条鱼卖出去都好几十文呢,你真是有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我就是扔了,也不给他们送了!你都忘了,家咋说我们这一大家子了,只会占便宜,欺负小孩儿不懂事!你忘了,我可没有忘!不送!”
开玩笑,就是送给乞丐她也不会送给张氏那样的的,送给她啥东西,她都不会念你的好,还觉得你这么多,只送一条,是你小气了,这样的
你送了过去
啥?完全是自己给自己找不自在!
“我就那么一说,你这脾气也太急了!”杜老爷子辩解。
小事上杜老爷子不会和齐氏挣个长短的。
“你这一说,就说明你心里有那个想法,当我不知道。”
唯子与小
难养也,杜老爷子只能在心里叹了一
气,他不就是想缓和缓和两家的关系嘛,又不是做了什么十恶不赦的坏事儿,这老婆子就不依不饶的了。
把杜老爷子击退了,齐氏又说道:“咱们也吃不了这么多,我看不如卖一半,剩下的我们留着吃,老大媳觉得咋样?”
这东西毕竟是老大的哥哥送来的,她要问问胡氏的意见。
胡氏忙道:“娘你说的对,是该卖一部分。”她哥临走的时候,也代她了的,这鱼要是她婆婆想要卖,也别和她争,不然他送鱼过来,本来是一片好心,最后弄得婆媳不和,就不好了。
其实别送来的东西,很少有
拿出去卖的,但是齐氏就是不同,觉得都自己吃了,那是
费,多换点钱更好。
胡大舅未尝不知道胡氏婆婆的子,也没有指望这东西全部进了他外甥的嘴里。
“好,那就明天的时候,让老四和老五去镇上,把鱼给卖了,剩下的都给清理净了,腌上,等过年的时候吃。”
就这么代了下去,大郎和二郎,还有杜榆是没有发言权的。
齐氏这是在拼命的攒钱,为了给剩下的儿子们娶媳。
拿去卖的鱼也卖了一个好价钱,齐氏收到钱,觉得心里踏实了不少,不过对老四和老五说,“娘这么厚着脸皮,把你大嫂娘家的东西拿出去卖,也是为了你们两个,以后娶了媳,可得好好的敬着你们大嫂。别跟你二哥一样,娶了媳
,就眼里心里只有媳
了。”
杜有德和杜有全都忙点,就是娘不说,他们也会那样的。
一转眼,这又到了除夕,杜有良他们现在连打声招呼都没有来过了,这边也只当没有那一房。
大家躲过了今年的旱灾,也是庆幸不已。
虽然村里没有往年热闹,可是也是能买得起鞭炮的都买了。今年写对联,这边除了杜老爷子,杜有忠和大郎也都加了,而且不管
们过来,带的东西少或者不少,这祖孙三个都没有挑剔的。
只要你带了红纸过来,他们都给认真写了。开始还有不相信大郎写的字,不过杜榆让自家大哥在有
的时候,写了一副对联,接下来就有
也请大郎写了。
好多都对杜老爷子夸赞,后继有
。杜老爷子高兴的很,这种夸奖,比别的话都让杜老爷子听着舒服。
去年过年的时候,出了杜春儿的事儿,今年齐氏还生怕又出什么幺蛾子,除了初一的时候,初二她就让媳们都回娘家了,初二是杜兰和杜梅回娘家的
子,她招呼了他们吃了一顿饭,也让他们赶紧回去了。
接下来,一直都是在走亲戚,然后趁着一天,把那些亲戚都给请了一起吃个饭。
等到初六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亲戚过来了,是杜老爷子的大姐,也是杜大爷的妹子,老姑。
这么些年,大家年岁大了,他们这些都不再走动了。
要说这位老姑陈杜氏,那可有的说了。这位老姑
自己很有主见,连婚事都是自己选的。
老姑年轻的时候,长得也好,按照杜榆的理解,那就是杨柳村的村花。但凡长得好看的
,这心气儿都比一般
要高,特别是老姑
这样的
,加上一直在读书的弟弟,认为弟弟以后肯定能有出息的,所以一般的乡下
,她都看不上,觉得都配不上她。
杜榆的曾祖母为了她的亲事是碎了心,可惜都没有一个成的。后来的后来,隔壁镇上的一个少年过来杨柳村玩,遇到了正在洗衣服的老姑
,顿时就看直了眼睛,觉得这乡下地方,能有一个如此水灵的一个姑娘,那种冲击,简直是巨大的。
接着就三五不时的找个借过来。这就认识了老姑
。
而老姑知道了这位少年竟然是隔壁镇上有钱
家的少爷,这颗心就用上了。
不管怎么说,别的都是虚的,有钱才是硬道理。
等后来杜榆的曾祖母也都发现了,这下子气得不行,把老姑给关了起来。还准备给她说一门亲事。
不是说杜榆的曾祖母不希望儿嫁到有钱
家家里去,而是因为这位曾祖母也让
打听了,这和老姑
来往的这个
,家里竟然是有小妾的,而且这小妾还给他生了儿子了!
这样的,在他们镇上,是没有
乐意把姑娘说给他的,谁乐意自家的姑娘一进去就当后娘啊,何况还有一个小妾立在那里。
这陈家在那边镇上都找不到门当户对的家的姑娘,听说儿子看上了一个村姑,还非要娶
家不可。
最开始也是生气的,可是接着再给他找亲事,还是没有搭理,没办法,只能是答应了这位少爷的要求,要来杨柳村求亲,何况,也知道这位姑娘的弟弟是个读书
,以后未尝没有出息。
杜榆的曾祖母也不是喜欢看着儿往火坑里跳的
,哪里会同意
家的提亲,但是这位老姑
一哭二闹三上吊,最后还说不嫁给陈家的这位,她就绞了
发当姑子去。
但凡遇到这种事儿,当父母的都拗不过这当儿的,杜榆曾祖母是伤透了心,加上还有张氏在背后说什么,要是小姑子嫁到陈家,那么以后二叔读书用钱就容易多了。
杜榆的曾祖母最后松了,但是没有像张氏所说的那样,趁机多要一些彩礼,就按照平常
家嫁
儿的规矩得了彩礼钱。为这个,张氏都暗地里埋怨了杜榆的曾祖母很多次。
后来呢,这位老姑嫁到陈家去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她运气特别好,还是那位姑祖父对她是真
,老姑
把那位小妾给斗垮了,然后自己也生了儿子,在陈家站稳了脚跟。
只是为啥这么多年和杜榆家里没有来往,这还是因为这位老姑瞧不起齐氏,觉得自己的弟弟是读书
,怎么能配一个这样的村姑?
这话反正被齐氏也知道了,对这个大姑子就更没有好脸色了,其中还有别的事儿,又加上杜榆的曾祖父和曾祖母都过世了,这边越来越穷,陈家不想招惹上穷亲戚,这不,关系就越来越远了。
这位老姑对张氏和齐氏都瞧不上眼。
张氏呢,是因为她还没有嫁的时候,就对她不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