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王鼐大军招贤纳士的时候,萧年便是靠着一笔不错的书法,被招了进来。
闲暇之时,萧年没少拿着他家那本残
的族谱跟同袍炫耀。
同袍中,有了解萧家底细的,会暗地里嘲笑萧年;而还有更多不知内里的,着实将萧
年当成了世家贵公子。
李信芳便是后者。
世崇尚世家,李信芳这样的读书
尤甚。
因着对世家的那份崇敬,李信芳直接变成了萧年的跟班儿,处处跟随,时时都给萧
年捧臭脚。
相处得多了,李信芳恨不能跟萧年成为一家
。
正巧一与萧
年闲聊的时候,不知怎的就提到了亲事。
萧年遗憾的表示,似他这般有才学、有家世的
,年近三十居然还没有碰到良缘(亲,你确定你没有老婆不是因为家里太穷?)。
李信芳却是信了萧年所谓的“没遇到合适的”说辞,他忽的想起自家妹子还没有说
家,便试探的询问萧
年对未来娘子可有什么要求。
萧年洒脱的挥挥手,言明只要
好、家世清白就足以。因为他萧氏根本不需要靠妻族来增加自家的荣耀。
明眼一听就知道萧
年在胡说,这年
讲究的是门当户对,你萧
年若真是世家,定会在世家里寻亲事,因为世家不可“辄婚非类”嘛。
可李信芳是萧年的脑残
,居然就信了,还小心翼翼的提出,自己有个妹子,年方二八,尚未婚配。
李信芳还表示,小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家中父母和他们兄弟都不会委屈了,至少在嫁妆上绝不会亏待。
萧年装模作样的考虑半天,最后还是同意“相看相看”。
其实他心里都乐开花了,好不好?
李信芳不重要,但他的姻亲王鼐却是萧年极力想
结的。
投军这几年,萧年混得并不怎么样。背后没有靠山,就连分战利品,他都是最次一等。
每每看着李信芳兄弟大把大把的往回捞银子,萧年嫉妒得眼睛都红了。
偏偏以他这种等级,根本就摸不上王鼐和王鼎。无奈之下,萧年选择了曲线救国。
事实证明,他的这个策略还是很正确的。
李信芳和萧年,一个极力撮合,一个半推半就,没多久便将亲事定了下来。
双方心里都急,唯恐错过了“好亲家”,不等仗打完,萧年便请了假跑去成亲了。
而李信芳也如他所说的,给李信贤准备了一份非常丰厚的嫁妆,几乎是他们兄弟在军中这些年积攒的三分之一。
萧年娶了李信贤,间接的跟王鼐也成了亲戚。
王鼐给手下讨要官职的时候,便顺手给萧年要了一个。官职不大,河东某县的八品县丞。
相较于李信芳兄弟的从六品,萧年的官职确实小了些。
但萧家到底跟王家不是正经亲戚,萧年也明白,若没有李家这层关系,他连这个八品县丞都捞不到。
心里存着不满,萧年还是带着妻、
上路了。
这一去就是十多年。
萧年依然在县丞的位子上呆着,而李信贤却有些受不住了:被她同
的姐姐如今已经是从三品诰命了,结果她连个诰封都没有混上。
还有儿大了,该说亲事了。可那个
县城里,根本就没有李信贤看得上的
家。
要知道,李信贤一直以“名门萧氏”自居,怎可轻易将儿许给寒门土鳖?
另外,她唯一的儿子今年也六岁了,该上学了,可县里没有好先生。
李信贤正为儿之事发愁呢,姐姐的信到了。
李氏在信中,说了自己的烦恼:儿子因为过继和她生分了,儿媳是个面甜心苦的,表面做得好看,暗地里挑唆他们母子感
……
最后,李氏表示,儿子已经是安国公了,她想给儿子找个家世清白、知根知底的妾。
李氏还表示,放心,妾是良妾,有正经的纳妾文书。
李氏一句话没提让外甥给儿子做妾的事,但话里话外都透着这么点儿意思。
李信贤不笨,细细读了一遍便明白了姐姐的意思。
最初,李信贤是有些气愤的,她的嫡亲儿,堂堂东海萧氏
,嫁给那些世家做正
娘子都使得,你李信淑(即李氏)却想让我
儿做妾,是不是太瞧不起
了?
但很快,李信贤就开始琢磨起这件事的可行。
萧家,确实出身东海萧氏,可都没落一两百年了。别看李信贤嘴里说得热闹,心里十分明白这个事实。
王怀瑾,年纪轻轻就是安国公,且安国公的爵位可以平级传两代,也就是他的儿子、孙子依然是一品安国公。
王家不但有爵位,还有钱。
王鼐、王鼎在打仗的时候捞了多少金银珠宝、古玩玉器,瞒得过别,却瞒不过李信芳这个“自己
”。
再加上这些年,李氏没少给李信贤送东西,每次都是一车一车的,且送的东西也不是寻常之物,其中有不少御赐的珍品。
李信贤一气给萧家生了三个
儿,最后才艰难的生下一子,若是换做别
,早就被婆家嫌弃、甚至被休掉了。
可李信贤依然在萧家过得顺风顺水,其中未尝没有李氏这些年送来的东西的原因——李信贤肚子不争气,可娘家给力啊。
萧家若是靠着萧年那点子俸禄,一家
早就喝西北风去了。
这十几年,萧家却过得非常富足,靠得还是李信贤的嫁妆和娘家支持。
李信贤将李氏的信翻来覆去的看了好几遍,最终下定了决心:进京!
哪怕不是为了把儿说给王怀瑾,好歹也要在京里呆些
子,把
儿的亲事和儿子拜师的事全都解决掉。
李信贤便跟萧年商量,她没有提及李氏的“建议”,只是说姐姐来信说想她和孩子们了,想请她们娘儿几个进京。
李信贤不告诉萧年“纳妾”的事,不是不信他,而是太了解他了。
萧年是个
面子的
,哪怕心里再想用
儿结
权贵,嘴上却还要说什么“富贵不能
”、“安于清贫”之类的鬼话。
李信贤决定先斩后奏,只要家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