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子嗣大事啊。”没有儿子,你忙天忙地的图个啥?还不是为他做嫁衣裳?
李其珏听出李寿话里的意,眸色不由得一暗,说了句:“知道僭越还多舌?聒噪!”
说罢,李其珏甩袖便走,他没有回自己的小院,而是去了父母的院落。
目送李其珏离开,李寿笑了……
第148章你没商量
明明是美好的春,京城却似进
了多事之秋。
京郊小县城发生了地震,几百上千的百姓受了灾,伤亡数近百
。
就在朝廷忙着救灾的时候,灾区又传来噩耗,疫病发!
前去赈灾的户部侍郎万般无奈,在请示了中书省之后,将受灾的县城直接封死,不管是否染上疫病,所有的百姓都不得外出。
那个县城距离京城不足百里啊,万一疫病扩散开来,那可真不是闹着玩的。
一时之间,京城里心惶惶,有些权贵
家,甚至开始计划去骊山避难。
还是圣使出雷霆手段,狠狠惩治了几个闹得最欢的宗室,这才遏制住了这
风
。
但京城里,从上到下都弥漫着一不安的气息。
朝廷这般焦烂额,胡
还不安分,竟派了个胡使来“为难”大梁。
据说弄了个乌木匣子,硬是让满朝文武、整个京城的木器名匠都束手无策。
丢哪,他们大梁什么时候这么丢
过?
就在满京城的垂首顿足,大骂朝堂上都是瓜怂的时候,又传来风声,说是胡使的难题解开了。
还是被个未成年的小娘子轻松化解的。
至于谁家的小娘子,却不知道了。
但紧接着,太极宫发出了一道圣旨,封安国公、兼梁州折冲府王怀瑾的嫡长唐宓为常乐县君,加封食邑一百户!
京城的不是傻子,尤其是那些权贵们,很快就猜到了事
的真相——定是唐宓解开了胡使的鲁班锁,圣
论功行赏,这才封了她的诰封。
然后,京城热八卦的
很快就想起来了。
咦?王家的唐宓?不就是那个从小就有“童”美名的小娘子?!
哎哟哟,不愧是“童”啊,连这样的难题都能解开。
不知从何时起,坊间开始流传“唐小娘子大战狡猾胡使”的段子。
东、西两市的酒肆、茶楼里,都在说。
在段子里,胡使是个非常狡猾、诡计多端的,他们大可汗倾慕天朝,一心想做天朝的
婿。
为了替自家大可汗求娶大梁公主,胡使准备了许多谋诡计。
大梁官员在圣的英明领导之下,左劈右挡,一一化解了他的计谋。
最后,胡使祭出了大招,拿着一个花天价从某位木器大匠(必须注明:此为汉
!)手里买了个鲁班锁,在大朝会上发难。
那个鲁班锁做得甚是巧妙,最初也确实难住了不少。
但咱们大梁的圣是一般
吗?
能被轻易难住吗?
绝对不能啊,面对胡使的为难,圣微微一笑,随
点了某唐姓小娘子的将。
而这位唐小娘子也十分争气,三两下便解开了难题。
……
整个段子跌宕起伏,而写段子的也很厉害,并没有把反派写得蠢笨如猪,而是将胡使塑造成了一个聪明的坏
,甚至连普通梁
都不是他的对手。
但就是这么一个聪明,却败在了大梁的皇帝和某唐姓小娘子手上。
这是不是表示,他们圣更厉害?
不管坊间的百姓喜不喜欢,反正李寿很喜欢这个段子,丢给小厮一个荷包,让他继续去市井做推广。
李寿高兴了,姜清却很生气。
因为有了这个段子,坊间再也没说什么“伤仲永”。
唐宓的名声更是扶摇直上,京城的小贵们提起她,也多是赞誉。
姜清越听越火大,脆跑到皇宫找皇后。
“姑母,唐宓解鲁班锁有功,我这个推荐,是不是也有功劳啊。”
姜清心里生气,但脑子还在,笑嘻嘻的跟姜皇后讨赏。
圣的难题化解了,姜皇后的心
也很好,见小侄
跟她撒娇,她也乐得成全:“阿清说的是,是该好好赏一赏。唔,正巧这次胡使进京,进贡了不少上等的皮毛,其中有几件红狐狸皮,成色极佳,就赏给你吧。”
姜清和顾家的亲事已经说得差不多,就差合八字、写婚书了。
姜皇后把姜清当儿养,自是不会在嫁妆上委屈她。现在她看到什么好东西,就会忍不住留给姜清。
姜清一听这话,笑容愈发甜蜜,嘴上更是不住的说着,“还是姑母疼我。”
姜皇后拉着姜清的手,温柔的说道:“我就你一个嫡亲的侄儿,不疼你,疼谁?”
娘家子嗣单薄,嫡出的小娘子就只有姜清,又是在自己跟前长大了,姜皇后当然最疼她。
不过,想到姜清之前办的事,姜皇后敛住了笑容,语重心长的说:“阿清,眼瞅着你就要成亲了,成了亲,有了夫家,便是大了,可不许再胡闹。”
“胡闹?我、我哪有胡闹?”姜清有些心虚,但还是梗着脖子不肯承认。
姜皇后反手从一旁抽出一张纸,塞到姜清手上,“那你告诉姑母,这是什么?”
姜清低一看,正是那篇《伤仲永》。
她本能的想撇清关系,但转念一想,姑母既然问到了她的脸上,定是早已调查清楚,她若是再反驳,姑母心里会不高兴。
她瘪了瘪嘴,故作委屈的说:“我、我就是气不过嘛。她不过是个寒门庶族,靠着当母的祖母才
了姑丈的眼,现在居然还跟我一样都成了县君,她、她凭什么啊。”
唐宓虽然姓唐,但在姜清看来,她根本就不算是世家,而是混
世家圈子的杂种。
身为天水姜氏的嫡,姜清最看重的就是门第和血统。
偏偏唐宓这些都不如她,却比她更招圣的喜欢,她如何能甘心?
更不用说当年绿蛇的恩怨……哼,她姜清这辈子跟唐宓扛上了!
姜皇后一听姜清竟找寻上了赵氏,顿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