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字
目,姜稚衣执信的双手便忍不住颤抖起来—— 
 “兴武十三年,帝以忤逆之罪为名,召河西沈氏
京,沈氏元策举兵而反,率军东进,致一路伏尸千里,血流成川,兵锋直指长安。 
兵临城下,帝挟永盈郡主上城楼,胁令叛军投降,沈氏元策于城楼之下缴械弃马,受万箭穿心。
 帝受降,依谈判之诺,免玄策大军死罪。永盈郡主亦免于一死,战后暂困居
宫。 
 叛
方平,西逻趁虚而
,同年,河西全境沦陷,大烨一度风雨飘摇,几遭倾覆之灾,幸皇四子力挽狂澜,救国于存亡危难。 
其后皇四子登基为帝,立年号永宁,放还永盈郡主出宫,恢复其自由之身。
 永盈郡主出宫后却携婢
一名,自囚于长安城外太清观,再不
世。 
 自此,郡主与昔
少年战之过往,唯余坊间传闻。 
 相传兴武十三年,帝下令查抄沈府,曾有
于东院书房拾得衣字玉佩一枚,故世
猜测,郡主与沈氏元策年少相恋,早年便已私定终身,二
少时在外不和,皆为掩
耳目之故。 
 坊间传闻愈演愈烈,街
巷尾,一时之间风月话本漫天。 
 我云游归观之时,恰逢话本风靡坊间,见有
到访道观,向郡主求证传闻真假。郡主摇
一笑,答曰:不过世
妄想。 
 郡主虽如此作答,却亦好坊间如何书写二
,可惜此前困于幽暗宫室,双目已无法视物,便令婢
寻来话本,在旁念诵。 
 郡主幽居太清观,别无他事,自此以听话本为乐,令婢
复一
,翻来覆去诵读。久而久之,观中弟子对此话本几可倒背如流,郡主亦几将假想当真,每每听之必展露笑颜。 
 只是郡主待观中弟子皆和善可亲,独独厌我至
,对我从无只言片语。我不知缘由,多年来始终困惑不解。 
 直至永宁七年隆冬,我感大限将至,油尽灯枯之
,终得郡主驾临我榻前,愿解我多年所惑。 
 听郡主娓娓道来,我方才了悟,原沈氏夫
当年所诞为双生子,因我预言双生子祸国,沈氏长子留京,次子被秘密送往河西。兴武十一年夏,沈氏长子战死沙场,同年冬,自河西凯旋之
已是其孪生胞弟。 
可惜郡主亦是在沈氏次子缴械投降,兵败身死之后才知真相,一切为时已晚。
 无怪郡主对我
恶痛绝至此。 
 我年少轻狂之时自以为勘
天机,可掌一国命运,为君分忧,为天下解难,殊不知自己亦是命运中
,正因我当年预言,才致沈氏心生反意,君臣离心,致山河
碎,生灵涂炭。 
所谓谶言,可笑之至。
 我于临终悔不当初,死亦无法瞑目,许因执念过
,得上天垂怜,濒死之际脑海闪现浮光掠影,疑似窥见命运转机。 
再睁眼,我惊得重生,重回兴武十一年冬,沈氏次子凯旋前月。
 我本是已死之
,今得此生机,愿飞蛾扑火逆天而行,改写当年谶言,以赎我
重罪孽。 
 我回想濒死一刻预知之后事,复刻过去所闻话本,将沈氏次子身世线索一并写
其中,秘送至永恩侯府,望成为拨转命运齿
之
,令永盈郡主今生早得机缘与沈氏次子相知相恋,改其命其运。 
 盼兴武十三年,再无因我而起之战,再无山河
碎,生灵涂炭。 
见微忏上。”
姜稚衣震动地颤着眼睫,手心冰凉地紧攥着信笺,指尖用力到近乎痉挛。
目光从最后一行缓缓向上,又回到第一行,牢牢盯住了那句“帝挟永盈郡主上城楼,胁令叛军投降,沈氏元策于城楼之下缴械弃马,受万箭穿心”。
 恍惚间,耳边忽然响起四月里她夜半噩梦惊醒,元策安慰她的话:“我身下有战马,手里有武器,当我面
来的箭怎么伤得到我?除非我缴械投降,原地不动,才捱得上你梦里的万箭穿心,知道了吗?” 
 是啊,在她那夜的梦里,他身下有战马,手里有武器,怎么可能躲不开迎面
来的箭? 
 那不过是她心有所忧,胡
做的噩梦罢了。 
可是在那个真正的结局里,他手里没有武器了。
他手里……没有武器了。
第9章
 翌
午后, 皇宫内殿。 
姜稚衣坐在下首,接过内侍奉上的茶盏捧在手心,低垂眼睫看着盏里的热茶。
 升腾的热气像迷雾团团氤氲在眼下, 让
看不见底。 
 昨
她从太清观回来,夜里收到雪青阿姊让
传来的
信, 说裴相应召
宫, 参与了和亲一事的商讨,几位重臣一多半持反对意见, 大烨应当不会答应和亲。 
听完雪青阿姊的消息, 她从惊悸中冷静下来,辗转反侧一夜,告诉自己先不要轻易相信那封手书。
 昨
离开太清观之前,她曾问起见微天师现下
在何处, 张道长却说见微天师擅改天命,寿元已尽, 去年冬便仙逝了。 
见不到见微天师本尊,光凭这样一封手书,死而复生, 预知后事,这般荒诞离的事, 她凭什么就这么认了?
 再说那个结局本来也说不通,既然她直到元策身死, 才知道他不是沈元策,那么在她误以为他是沈元策的
子里, 必不可能给他一分好脸色,他又凭什么为了这样的她缴械投降? 
 万一这封手书是有
想要挑拨离间,想要让她自
阵脚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