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说,因为这就是一桩各说各有理的事。
而治国需要的不只是道理与道德,还要有清晰的秩序与界限,用来强制约束
们的言行,才能让这个国家天下太平,秩序井然。
接到朝廷召其进京述职并领赏的恩旨,还见到前来接任他的职位的官员时,张长平的心
有些复杂。
若能像这些
祝贺的那般升官得重任,固然是件好事,可是张长平心中颇有些遗憾。
摆脱多年来一直掣肘他的王同知,又少了那些碍事的地方豪门大族的
扰。
新来的同知在青山州没有根基,还在熟悉与适应阶段,张长平总算可以当个真正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的知府。
可是这种舒心
子没过几个月,就要给别
挪位置,让张长平对此着实感到颇为遗憾,毕竟他还有满腔的抱负与想法没能实现,
毕竟这次进京后,他不确定自己会被安排到什么位置,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去到陌生职位上,在陌生的环境中,他肯定又要从
开始,再次开启与同僚勾心斗角的生活。
张长平不知道的是,何殊正因知道像他这种
格的
,有
掣肘时,他还能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念付出全部努力。
让他享受到大权在握,将一地变成自己的一言堂的滋味后,这种
最容易被安逸生活腐蚀意志,最后在没有危机环境中,不知不觉的迷失自己。
何殊十分清楚
心经不住考验的道理,所以她当然不会在发现这个问题后,仍放任这么一位能臣走上岔路。
所以她已为其规划好未来的发展路线,核心宗旨就是不会让他闲下来,不会给其留下可以长时间放松机会,只要他还没有放弃仕途。
张长平此刻还不知道这些,对于自己会被调离的事,他早有心理准备。
所以他不仅对先到位的那位同知特别大方,亲自带着对方熟悉府衙事务,对于这位来接任他的位置的新知府,在工作
接方面他也毫无保留。
毕竟他是
格被任命为青山知府前,之前的官阶不算高,也不是什么重要职位上的
。
再加上他的
格圆滑,靠着谁都不得罪,还能广结缘的本事,也就没有真正投靠什么势力。
不管青山州新来的两位官员是什么身份来历,他都不介意送个顺水的
。
直到张长平将青山府衙的事务彻底
接清楚后,他才叫来林进志等
。
在此之前,他已经跟对方透过
风,征询他们是否是意随他一起上京。
崔景怀回京之后,被正式任命为九门提督一事,张长平已在邸报中看到公示。
这让他对崔景怀的背景实力更觉忌惮。
与此同时,他也意识到,不管他自己去到京中会得到怎样的安置,被对方看上的林进志等
,肯定能如对方所说,在京中得到更好的前程。
所以张长平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直接将这些实
告诉林进志等
,让他们自己选择。
“你们都是怎么考虑的?本官已经定下会于后
,随怀安商行的商队一起出发上京。”
除了一
因父亲生病,不忍离家外,林进志等
都毫不犹豫的选择一起上京。
“卑职等
蒙大
不弃,自当继续追随大
!”
这话听着固然让
传,张长平还是选择将自己的分析如实相告。
“京中乃是繁华之地,本官到了那里,也只有随行就市、任
调遣的份,恐怕没什么照拂你们的能力,不过等到我们抵达上京后,本官会带你们先去拜会崔大
,想来崔大
应该会给你们一个合适的安置。”
几个都听说过崔景怀除了之前曾当众曝出的龙威大将军外,回京后已经接掌九门提督一职的事。
若能得到那位贵
的重用,他们在京中前程自是不必担忧。
“多谢大
的恩德,卑职等
永不敢忘。”
确定完这些事
后,直到张长平一行与怀安商队汇合后,才发现除了他们,还有一
也要上京。
这
就是一直隐居在听泉山的杜大先生。
作为青山州的知府,张长平当然是在第一时间就已得知吴教谕将其引荐给崔景怀的事,也知道崔景怀在离开陈阳城的前几天,带着他的外甥一行
去杜家的事。
可是杜大先生既没有随他们一起离开,之后的几个月,也没有任何动静,张长平原以为这件事已到此为止。
却没料到,他在这支将要上京的怀安商队中,竟然见到了对方,这将意味着什么,显然是不言而喻。
第三十六章
杜乐贤在陈阳城外的听泉山中隐居十余年的事, 张长平早就知道。
因对方在文坛所享有的崇高声望,张长平甚至还曾避
耳的找理由去拜访过一趟,以示尊敬。
只是两
没有
,平
里也并无往来, 杜乐贤将要复出的这件事, 与张长平也没有什么利益关系。
不过行事向来周全的张长平还是客气的上前寒暄, “刚听闻乐贤先生也在此,真是幸会、幸会。”
背手站在马车旁的杜乐贤听到声音,赶紧转过身拱手还礼。
“失敬、失敬, 老朽也没想到,竟能在此遇上张府尊, 多谢张府尊这些年的关照, 张府尊在青山州功绩斐然,此番上京定当是鹏程万里、一路高升,老朽在此提前向张府尊道声恭喜了!”
张长平连忙摆手道,“不敢当、不敢当, 只盼圣上莫要嫌张某无能, 在青山府虚耗光
多年就好,不敢奢望其它, 倒是先生此番出山,定能施展一身才能,实乃可喜可贺!“
以杜乐贤过往的经历,张长平是怎么也没想到对方竟然还能有出山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