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崭露锋芒的契机?”
瑞王妃若有所思地点
,“可能是这么回事,真的假不了,可能要不了多久,我们就能知道可以确切证明这场大战确实是由太子指挥的证据。”
等到他们一行
告别合城的朋友与邻居,准备出发前往临海府之际,夷北军突然公开那份东宫谕旨,也让大安
都知道夷北军这次是如何打赢这场堪称完美的仗。
夷北军中的诸位将军也亲自证明,他们确实是按照太子的指挥做,才能打赢这场仗。
虽然他们此前也曾考虑过,要如何利用大安与部分蛮族关系和睦的机会,策反那些蛮族,可他们只想到那么一部分,根本不具备能够成功实施的可能。
可是东宫提出的擒贼先擒王、釜底抽薪、远程奔袭、攻其不意等战略理念,让他们迅速有了清晰而又明确的作战方向与思路。
有了夷北军诸位将领的亲自作证,由太子远程指挥,在没有发生正面
战的
况下,就成功取得这场大战的胜利一事,再度掀起轩然大波。
那些此前质疑皇上利用夷北军的大将军是其
婿,为太子抢占这场大捷首功的
,都有种脸被打痛的感觉。
知道真相后,再回
去看那些因先
为主而下意识忽略的细节,就能发现,他们蹦跶着为夷北军鸣不平,可是
家夷北军上下何曾主动叫过屈?
要知道夷北军素以军风彪悍强势著称,真要被抢了功,就算是胡大将军也压不住手下那批悍将的愤怒与埋怨。
随着夷北军诸将亲
证实,他们确实是依据太子的指挥布局作战,才能取得这场完胜的消息迅速传开,有无数
都忍不住为自己先前的质疑感到羞惭。
与此同时,也有更多的
都对太子谋略无双,堪称是位天生的将才,极受夷北军的将士们尊崇与佩服一事,印象
刻。
收到通过建言箱递进宫里的大批道歉信,看着那些言辞恳切的内容,正宁帝可谓是欣慰万分。
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太子的这招确实有够高明,看这巨大的反响,就知道经此一事,他们对太子的印象有多
刻,再有
想起自己一直认为太子是
包时,想必都会感到无地自容。
第一百四十五章
相关消息传到京中, 朝堂上的众大臣也都感到有些意外。
毕竟与外
只知道太子的存在,却都不曾见过,也不曾与太子打过
道不同,太子完全可以说, 是在他们这些朝臣中的许多
眼皮子底下长大的。
在他们的印象中, 太子从小就表现得颇为安静乖巧, 被皇上抱着上朝时,虽然偶尔会出现闹得皇上被迫提前退朝的现象,但在大多数时候, 都表现得很安静,不会当众闹腾。
除此之外, 他们对太子印象最
的地方, 就是对方不曾正经的进学,除了在习武与骑马
箭方面,并没有循旧例接受正规的皇子教育。
而皇上据说只在太子小时教过他认字,因皇上
理万机, 政务繁忙, 也顾不上多教太子什么,后来据说都是太子偶尔会自己看些书, 自学而已。
他们这些朝臣也曾再三上书,奏请皇上不要总将太子拘在身边,应该让他出阁读书,可是皇上将他们奏请一一驳回, 从不应允。
眼看皇上态度坚定,他们这些朝臣也就只能作罢。
毕竟可以确定的是, 在皇上膝下只有这么一位皇子的
况下, 太子的地位可以说是固若金汤, 不存在废嫡长的可能。
也将皇上不肯让太子进学一事,归因为皇上太过重视自己的独子,才会不惜将他放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生怕太子出一星半点的差错。
不过也正通过此事,给他们留下太子被皇上宠溺太过,只会成为
包的认知与印象。
毕竟在这些朝臣看来,虽然古书上曾记载过疑似生而知之的
,但是没道理太子这么一位在投胎方面,就已占尽优势的存在,还是位具有生而知之之能的才。
只要不具备生而知之的能力,是
都需要接受应有的教育,只有在接受相应的教导与学习后,才有可能成长为一位具备才
的
。
当然,太子从小就开始接触朝堂,跟在正宁帝身边长大的特殊经历,也让这些朝臣们相信,太子将来登基继位后,肯定具备当皇帝的基本素养。
至于太子在能力和文采方面有所欠缺一事,也不存在问题,他们这些大臣完全可以帮忙弥补。
毕竟当今皇上的
明果决,总能让他们这些朝臣败落下风,处于十分被动的处境,让他们并不介意储君可能只是一位能力平庸的守成之君的事实。
这也是众大臣们在后来十分默契的不再催
皇上送太子出阁读书的原因。
可是现在突然曝出太子其实并不是
包,且不说太子在文采方面如何,仅凭对方若真有如此强大的指战能力,就足以让某些朝臣感到心里不是滋味。
就是如意算盘可能会落空的失落感,有先帝搞的那套兵权集中制在前,当今皇上凭借从先帝那继承的兵权,在朝廷一穷二白的
况下,顺利坐稳皇位的经历在后,已初步在军中树立起个
威望的太子,看上去也将会成为一位强势的君主。
而他们目前只能寄希望于这次的事,也是皇上为给太子造势,增加影响力,再次以太子的名义下东宫谕旨。
他们已然习惯并认清当今心机
沉、
明强势的事实,实在不希望大安年轻的下一任继位者,也具有当今的本事。
因为那样一来,对他们所在的家族与所处阶层或团体而言,都将不是一件好事。
当然,也有不少朝臣认为这是一个好消息,真心期待太子真的具备那样令
惊艳的才能,并为正宁帝的后继有
感到欣慰。
如门下省的秦侍中等
,却能从中敏锐中察觉到上意,这是太子有从幕后正式走到台前的预兆,太子在接下来肯定会陆续绽放自己的锋芒,逐步增强自己的影响力。
不同
的不同心态,做出的反应也不同,于是有不少大臣找出借
求见皇上,话里话外都是皇上还年轻,还能在位许多年,完全不用急于为太子增加影响力。
这样做的话,很容易让
从中看出可乘之机,转而投向太子,不利用于朝堂团结。
听到这些怀着挑唆与离间之意,说得仿佛确有其事的蛊惑,正宁帝十分无语。
要不是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压根就坐不来这个皇位,没准还真会上了这些
的大当。
而且那些
也不想想,太子天天都在他眼皮子底下,就算有
想投向太子,他只会在第一时间知道,还用得着防备太子拉拢朝中大臣?
“虽然皇儿早就预料到这些
的反应,朕还是想不明白,朕的太子只有你,这一切都会由你继承,他们这般拨离间,到底是在图什么?朕看起来很傻吗?”
何殊笑着解释道,“父皇不必在意那些
的想法,他们是因见识过先帝对权势的执着与坚持,又认为父皇是位十分
明强势的帝王,肯定也会对权力很执着,不容别
染指,包括儿臣在内。”
虽然早就通过暗卫递
上来的那些奏报上,知道外面
对自己的各种评价与赞誉,但是当他听到这个‘
明强势的帝王’评价从太子
说出来时,正宁帝实在有些心虚。
“哼,那他们可真是高估朕了,皇儿若愿意,朕不介意现在就禅位给皇儿,让朕可以好好休息,彻底享清闲。”
当大臣不仅有定期休沐的时间,还可以请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