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俭一直记得李跃曾经的教诲。『地址发布邮箱 ltxsba @ gmail.com』【收藏不迷路!:WWW.01bz.cc以备不时之需】
“殿下,梁啸将军有奏表至!”刘应
内。
“哦?”李俭神色一动,看完之后,才知道是江东水军督护竺瑶的密信,称其世受晋恩,桓温篡夺晋室,为
所不齿,愿归降大梁,引梁军
敌,以报司马氏之仇。
这么大的事,梁啸一时拿不定主意,遂上奏给李俭。
李俭将信递给桓伊,桓伊看完之后,先开
问道:“殿下以为如何?”
梁军猛攻濡须两月有余,濡须屹立不倒。
若能拿下这座建城,建康就近在咫尺了。
李俭很清楚李跃让他主持东线的用意,若是有
江东的军功在身,今后无论哪个兄弟,都无法再跟他争,太子的地位会空前稳固。
“哼,桓温莫非欺我如三岁小儿乎?此等诈降计,东吴一用再用,也不怕天下
笑话!”李俭武艺虽然稀松平常,但兵法却是李跃亲自教授的。
其后又跟着王猛督镇关中两年。
这份降表来的时机不对,早不降晚不降,偏偏在加大了对濡须的攻势后投降。
分明是居心叵测。
桓伊笑道:“哈哈哈,殿下所言甚是,今长江防线被陛下攻
,桓温不敢与陛下
战,遂来迎战殿下,若能击
淮南之军,便可携大胜之势,抵抗陛下。”
李俭踱了几步,“桓温欺我三岁孩童,孤亦可欺他,诱敌
!”
兵者,诡道也。
桓伊却摇摇
,“我军两路夹击江东,势在必得,无需行险,东路大军十余万,步步为营,便可获胜,但凡诡计,皆有弄巧成拙之风险。”
东路这十几万大军原本就是压制为主,不求
敌,但求一个“稳”字。
至于进攻,则看西面和海上。
桓伊不希望太子冒一丁点风险,他同样知道,宗室中有
对太子之位虎视眈眈,只不过一直被皇帝压着,夺嫡之争才没有展开。
太子不是皇帝,天然就站在风
尖。
一旦南征失利,哪怕有皇帝在上面镇着,太子之位也会不稳。
将来登基,会成为其他皇子起兵的理由。
战场上失败,在这个时代最为致命,桓温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更多小说 LTXSFB.cOm
“先生……老成谋国。”李俭跟李跃有个共同点,能听进别
的劝谏。
刘应道:“若竺瑶真心投降,又当如何?如今长江防线已
,江东大势已去,投降大梁乃大势所趋。”
有了竺瑶手上的水军,非但濡须必
,建康也失去了最后的依仗。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李俭笑道:“此事易尔,竺瑶若真心归降,可令其先攻桓温,事成则为真,不成则为假。”
“殿下妙计。”刘应拱手。
濡须城外,早已翻天覆地。
密密麻麻的鹿角、堑壕、土垒横亘在城北。
但濡须城是水
,南凭大江,东依濡须水,随时可以得到江东水军的支援。
围攻两个月,此城依旧屹立不倒。
楼船上,桓温凭栏而望,将李俭的回信撕成碎片,抛
江中,身边随侍之
皆一脸愁容。
“梁贼已经攻
柴桑,不
将抵达濡须!”竺瑶是桓温从行伍中提拔的,有知遇之恩,不可能背叛桓温。
“我军唯一的机会便是梁国太子!”袁宏道。
桓温目光转向郗超。
“东、北二军皆在上游,建康腹背受敌,依属下之见,不如迁都。”郗超的谏言总是在挑战桓温的底线。
“迁都?”周围
皆神色一动。
永嘉之
,士族们来了一场衣冠南渡。
如今梁国
寇,势如
竹,很明显建康守不住了。
再来一场衣冠南渡未尝不可。
“梁军皆是北
,不习江南水土,
广之地,疫病丛生,可诱其
,一旦疫病
发,再卷土重来,犹未可知也。”这是郗超能想到的唯一可行之法。
敌军有新式投石车,又攻
了长江防线,建康肯定守不住。
但郗超仅是从军事上考虑。
如今的桓温不是一名将军,而是楚国皇帝。
上任不到半年,就再来一次衣冠南渡,士族怎么看他?士卒怎么看他?
对士族而言,还有另外一项更简单的选择,那就是直接投降。
而且桓温在军事上一败再败,此战连打都不敢打,麾下的楚军士卒也会弃他而去。
“迁都绝不可行,朕麾下尚有十万将士,足以一战。”桓温沉声道。
即便安然逃到
广,也是等死而已。
与其屈辱死在南方荒林之中,桓温更愿意死在战场上。
其实襄阳失守,桓温就已经有了觉悟,要不然也不会急着登基。
“陛下有死战之心,则尚有三分胜算。”郗超心中长叹一声,目光投向西北面,仿佛回到多年前,那个遥远的下午,在灞水之上,如果桓温有这个决心,或许现在的天下,早已是另一番景象。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一切都是作茧自缚而已。
“哦?三分胜算足矣!”桓温拍着楼船栏杆,心神同样回到多年前的灞上。
那是他第一次北伐,也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
第七百三十五章 东风
柴桑既克,长江畅通无阻。
水军可以直下建康。
李跃大军还未出发,江南各地不是请降,就是默默观望,一夕之间,楚国只剩下长江下游两岸的郡县。
疆域急剧缩小。
李跃厚赏了投降的桓秘及其部下,按照旧例,降军改编后,
到谢玄手中。
谢玄手上兵力大增,有三万四千余众。
嗷嗷叫的要打
建康,分田分地。
以前打仗是为了所谓的江东朝廷,如今是为了他们自己,士气比黑云军还高。
分田这种事不是什么时候都能遇到的,很多北方流民经历几代
,也只是从白籍换成了民籍,但土地却是一分都没有。
李跃说到做到,驻扎柴桑期间,拿出一部分江陵、武昌、柴桑等地的田地,分给投降士卒,又给了他们
了大梁的籍,成为庶民。
降军们从一开始的将信将疑,变成了狂喜。
“早知大梁给咱分田,还为江东卖什么命?”
“亏得是洪兴皇帝仁义!”
李跃在亲卫陪同下巡视诸营,惊讶于降军们的火热。
不过稍微一想,也就释然了,秦汉以来,普通
能直接分到土地的机会不多。
秦朝军功授田,有统一六国的源动力。
汉朝继之,迎来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东汉中后期,士族豪强开始崛起,土地兼并,民不聊生,遂有黄巾之
,魏晋承续东汉之弊,犹有过之,遂有五胡
华。
其后北魏冯太发均田令,推行租调制,百姓皆能得田,北方迅速稳定下来,隋唐在此基础上创建一个煌煌盛世,然而安史之
,也是均田府兵制的崩溃造成的。
朝廷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