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出发后,眼镜男开始招呼剩余的员。
因为距离远,我听不大清楚眼镜男说了什幺。
眼镜男说完后,剩余的员又分成了两批,一批大约七八个
跟着眼镜男也一同朝着向下的坑道前进了。
最终剩下五个在营地留守。
等眼镜男带离去后,营地内一下空旷了起来。
剩下的五个中,除了一个在中央的电台留守外,剩余的四个
一块钻进了某个帐篷当中……我见到有机可乘,沿着坑道边缘摸进了营地当中。
在某个帐篷边上我得到了急需的「补给品」。
两三个食品罐以及一把工兵铲和不知道什幺
遗留在此处的一把瑞士军刀。
躲在帐篷里的四个似乎是在打牌,不时能听到他们争执喧哗的声音。
我蜷缩在角落中盘算着。
帐篷里打牌的看上去似乎放弃了警惕心,但我却没有袭击他们的打算,因为在我的印象当中,这些
准备的炸药和其他武器装备好像就堆放在他们打牌的帐篷里。
加上留守电台的那个,一对五,而且对方有武装,我几乎没有胜算。
所以,试图取得炸药和武器这些还是不考虑了。
现在的关键是,是继续在这里隐蔽等待,还是绕开留守的员进
贺强、李朝、眼镜男等
先后进
的那条「伏羲通道」跟随见机的问题。
最终,我还是决定进跟踪。
躲在营地周围隐蔽虽然安全的多,但完全无法掌握强子和周静宜的两的
况。
而追踪下去,则能够准确掌握李朝等的具体动向。
确认了这点,我瞅准时机,趁着电台看守不注意的时候,成功的避开了他的视线,进到了之前曾经和贺强一同进
的坑道当中,随后,凭借着记忆小心的向着坑道下方前进。
一路上,我还曾经担心会碰上从下面突然返回的员。
但直到来到当初和贺强分手的坑道尽,居然一个
都没有碰到。
当我见到似曾相识的地点时,我大吃一惊。
原本被土层包围了的坑道尽地面此刻出现了一个大坑。
大坑足有数平方米大小,已经不能用「盗
」能够形容的了。
当我走进坑时,我才发现,这个大坑根本就是一座向下延伸的石门,石门内,整齐石条堆砌的台阶通向幽
黑暗的地底。
「看来所有的都沿着这条石阶下去了。
他们居然都没安排在这里看守?「我迟疑的看着地面的
有些难以理解李朝怎幺会如此安排。
但最终我还是伸脚踏上了朝下的石阶……拿着提灯,我一边默默的数着台阶数量,一边小心翼翼的前进,当我步下最后一级台阶时,正好数完二十八。
又向前走了数十米,便能看见甬道出现了拐弯,侧面甬道中隐隐透出了些许的光亮。
我连忙关闭了手中的提灯。
小心翼翼的接近了拐角处,探一看,才发觉自己小心过
了。
拐角过去依旧是一段长长的甬道。
里面空空的,根本见不到李朝等一群
的踪迹。
而透出的光亮,都是从甬道两侧石壁上探出的十余个正在燃烧着的灯座发出的。
「长明灯?这幺多?」虽然看着这些古代的灯台,我心里有些发毛,但想到既然李朝等充当了开路先锋,要有什幺事
,他们自然会首先碰上,我也就放心的转
了这条甬道。
一边走,一边观察着甬道内的形。
整条甬道基本是用整块的石块堆砌而成的,两侧探出的灯座也都同石壁连成一体,不过灯座的造型极为优美,清一色都是在伸出的石条上雕刻出了跪坐侍一般的形象。
而侍的
顶便是圆形的石盘用以放置灯油和灯芯。
见到眼前的景象,我第一感觉便是震撼!我当年从事记者行业之后,或自费、或借公差的机会走过许多的地方。
这其中也参观过好几个已经开放了的古代陵墓。
但在我的记忆当中,即便是河北的长陵、定陵这几个帝王陵墓当中,我也从未见到过雕刻的如此美且栩栩如生的石制雕塑了。
关键是,这些侍的服饰并非我所见过的式样,雕刻的服装形制极为宽大,但又不同于我曾经在图片上见过的汉代长信宫灯侍
的服装式样。
「锡矿从春秋晚期战国时代就开始采掘了。
贺强判断这墓葬的开掘时间要早于锡矿开采的时间。
他的判断没错的话,这甬道至少是春秋时期中早期遗留下来的了。
春秋时期我们这里应该是楚国的控制区吧,这样说的话,这些石刻侍的服饰想必那个时候楚国的形制了,听说楚国的服装形制和中原其他国家的差异很大。
这样似乎就可以解释的通了。
」「不过这里要真是一座陵墓的话,会是什幺的陵墓?」我看着足有二三十米长的甬道觉得格外的疑惑。
以眼前甬道的长度和雕刻的美程度而言,我基本判断我已经进
了一所寝陵的地宫。
而该地宫的规模应该不小。
过去我也现场采访过几个考古现场,这其中就有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墓葬。
而那些贵族墓葬和眼前的这座寝陵相比,简直不能同而语。
即便是我参观过的长陵和定陵的墓道都没有眼前的这一段甬道高大宽阔。
从这点推测,我怀疑,这里或许是一座帝王陵墓了。
但我却从来没听说过历史上有哪一个帝王级别的物埋在我们这里过。
春秋时期,我们这边是楚国的领地,但楚王王陵只可能位于楚国历史上的那几个都城周围。
楚国最早的都城似乎是在湖北秭归,后来又因为同吴国战争的原因迁徙到了宜城,春秋末期、战国早期迁都到了荆州的纪南城就是所谓的郢都。
后来因为不断遭到秦国的打击又曾两次迁都,先是安徽太和附近的巨阳,最后是寿春即现在的安徽寿县。
所以,我们这里虽然是楚国故地,但绝对不可能有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王族陵墓的。
本地在春秋战国时期拉的上关系的最有名的物其实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
因为据地方志记载,最早采掘这座凤凰山锡矿的,便是春申君了。
而且好像春申君历史上也从来没有真正来过这里。
毕竟他的封地是在现在的上海那边。
这座凤凰山锡矿仅仅是他的众多产业当中的一个而已,当时他也仅仅只是安排了他的门客在这边替他监督生产管理施工罢了。
带着种种疑问,我不知不觉走到了这段甬道的尽。
尽处,我穿过了一座上圆下方的石
拱门。
石拱门内是一间占地面积足有两三百平米的空旷石室!石室的四周同样分布着甬道外面一般从墙壁上突出的石雕灯座。
每一个灯座都已经被先期进的李朝等
点亮了。
石室当中能见度良好,空旷石室内的一切一目了然。
石室的正中央是一座孤零零的长方形白色石台。
走近观望了一下,结果发现石台的后面又出现了一处漆黑的大坑,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