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只能消受那么多,广厦千间夜眠八尺、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又何必累死累活去做金钱的奴隶呢?生活为了什么?为了钱还是幸福?大多数人肯定会否认前者,可世俗的眼光还是用金钱来作为衡量幸福的标准,君不见那么多房奴、车奴、百万“负”翁,他们的人生能幸福吗?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有了金钱,又要美女;有了名车,又要豪宅;有了地位,还要名声……欲望越多,人越容易迷惑的。
幸福是什么?当然不是腰缠万贯、一掷千金的豪气,也不是前呼后拥、呼风唤雨的得意。在这一点上,我认同于丹教授的观点: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试想,同样的一天,如果以不同的心情去面对,都将会呈现不同的色彩。我认为,功成名就是一种幸福,甘于平淡亦是一种幸福;能经常和朋友聚首是一种幸福,能跟心爱的人相守到老亦是一种幸福;对海子来说,能面朝大海感受春暖花开是一种幸福,对卖火柴的小女孩来说,能在死亡的圣诞之夜梦见祖母的怀抱亦是一种幸福。美国盲聋哑女作家海伦*凯勒在她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表达了一位盲人对人生中仅有的三天光明的幸福梦想:第一天,她要好好看看那些曾经帮助过她的善良的人们;第二天,她要通过博物馆看看这个世界的过去和现在的观;第三天,她将在日常生活中度过,享受日出带来的激动、树木带来的绿荫、城市带来的喧嚣……这些对于视力正常的人来说,不过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谁能理解一个在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里度过了八十七个春秋的弱女子的心灵渴望呢?我曾经在梦湖畔看到两位鹤发满头的耄耋夫妻,他们相互搀扶着,一边散步,一边说笑,当女老伴不时将剥好的蜜橘一瓣一瓣送到老伴嘴里时,我看到他们脸上浮现的笑容,恍然间我明白,那就是幸福!我们平素追求的幸福就是这么简单,简单到一个笑容就足以体现。
如果一个人的幸福感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把所有的欲望作为分母,把被满足的欲望作为分子,一个人想要获得更多的幸福,只有两条途径:一是增大分子,也就是尽可能地满足欲望,二是减小分母,也就是尽可能地消除欲望。当然,处在这样一个乱花迷眼的年代,不惑之年的男人在外界诱惑和内心躁动双重夹击下,不心猿意马是需要非凡定力的,何况在我的周围,充斥着太多灯红酒绿的糜烂、骑牛找马的放纵、富贵思淫的妄为,也确实看到了不少为情所困,被爱所伤的男人女人。其实,生活中“围城”随处可见,婚姻也好、事业也罢,不管你想狼奔猪突地冲进去还是逃出来,如果不能很好地克制欲望,回归本心,就有可能在有形或者无形的城堡里困惑地度过一生。
(四)
人到中年,我经历了不少的人和事,也见识过许多悲欢与离合、宠辱与成败,渐渐学会了剑拔弩张时的隐忍、急流勇退时的谦恭。古人云: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所谓智者不惑,其实就是考量一个人的内在修为。一个真正的智者,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的笃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卑微中体现高贵,在浮躁中感受宁静,在逆境中坚守信念;一个真正的智者,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视去留如云卷云舒般无意,始终让心境如碧空般澄明,让胸怀如幽谷般坦荡;一个真正的智者,不在乎命运赐予的厚薄,不计较名缰利锁的得失,用入世的精做事,用出世的思想做人——如此,方能达到“不惑”的境界。
我喜欢把人生比作一场风雨兼程的旅行,行囊太重,便会身心疲惫;留恋太多,便会迷失自我。我也不厌其烦地提醒自己,不管何时到达生命的终点,都不要错过这一路美妙的风景,不要因为几次踉跄或跌倒,就去哀人生之须臾,叹命运之多桀。在太阳升起的每一天,我会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给自己一个快乐的理由吧!在黑夜来临的那一刻,我也会自信地告诉自己明天是美好的,明天不遥远,过个黑夜就可以到达。来世一遭,就该活得潇洒,活得自我,就像现在,我心无旁骛地坐在电脑旁,读着自己的性情文字,写着自己的心路历程,让快乐在我左右如影随形,这不是其乐陶陶的事情吗?
乘兴走笔写了这么多,惑与不惑,让自己去感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