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山游记
我向来喜欢寄情山水,对于名山大川,还真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泰山的雄伟、黄山的秀丽、华山的险峻、匡庐的烟云、峨嵋的壮观,也常常萦绕于梦。更多小说 ltxsba.me但实在惭愧,总以为三清山离我咫尺之遥,太熟悉的地方没风景,致使三清山这个“长在深闺人未识”的美女,我却一直无缘一睹芳颜。
已丑年仲夏的一天,我和勇哥驱车两百余公里来到江西玉山境内的三清山。一路弯曲盘旋的公路,忽高忽低的丘陵,清幽碧澈的三清湖一直陪伴我们左右,好一派田园秀色。难怪南宋诗人杨万里在《玉山道中》吟道:村北村南水响齐,巷头巷尾树荫低;青山自负无尘色,尽日殷勤照碧溪。从玉山到我们下榻的假日宾馆,车足足走了一个小时,这是位于南部索道的外双溪服务区,傍山临溪,环境幽美,可以说这一夜我是枕着溪声入眠的。
翌日六时半左右,我和勇哥,还有从上海赶来和我们结伴而行的周总以及导游小姐分乘两辆缆车开始三清山之旅。老实说,我还是第一次乘坐长达4o分钟的缆车,缆车经过缆柱上的轨道时发出咔嚓咔嚓的响声,心里多少有些忐忑,担心它会卡不住这份重量。刚开始的时候,也看不到什么特别的景观,我只是在腾云驾雾中时而仰望蓝天,时而俯瞰青山,还真有点羽化登仙的感觉。慢慢悠悠的缆车翻过两道起伏的山峰和一个峡谷后,我才赫然看到一排高耸的山峰,如众多仙气飘逸的天威严地站立,迎迓我的到来,这就是天门群峰。
下了缆车,我们便一鼓作气直奔日上山庄。据导游介绍,原来这里有不少山庄,为了保持三清山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在申遗期间拆除了一些,目前只剩下天门山庄、日上山庄和女山庄等。一路上,我发现驴友并没有我想像的多,以为是因为我们上山早,导游则说现在还不是旅游旺季,加之处在金融危机时期,h1n1甲型流感季节,人们减少外出了。我心下窃喜,这次与三清山的美丽邂逅,我得好好饱览这美不胜收的秀色,这里简直就是一个清绝尘嚣的天然氧吧,我使劲地打开肺叶,面对群山深呼吸几口,顿觉五脏六腑尘埃涤尽,俗气全无。
山路崎岖,蜿蜒而上,我边走边看,移步换景的三清山让我逐渐体会到“秀中藏秀,中出”的妙处来,虽然丽日炎炎,周身燥热,我仍然兴奋不已。不多时,我们来到了千峰竞秀、万木葱茏的西海岸。之所以被称为海岸,据说是因为这个地方曾经被海水淹没过三次,亿万年的沧桑巨变,因此形成了峰耸天、怪石遍布的山岳观,姑妄听之,姑妄信之吧,身飘云汉的峰异石到底是怎样形成的,浪淘乎?风蚀乎?自然之谜,也许是渺小的人类永远都无法全部破解的!我想,如果天气不像今天这般晴朗,站在高空栈道上看茫茫云海,一铺万顷,不正像站在海岸边看云卷云舒潮起潮落吗?那嵯峨峰,峥嵘山石,不正像漂浮在云海中时沉时浮忽隐忽现的岛屿吗?
我们沿着西海岸逶迤数里的高空栈道前行,一边是岩如刀削,另一边是万丈深崖,刚开始多少有些战战兢兢,勇哥说前几年来的时候,栈道更窄,多数人只敢贴着里面的山岩颤颤巍巍地走,现在护栏是水泥的,栈道也加宽了,走起路来如履平川,那种如临深渊的感觉大不如前了,但是在护栏边探头往下看,还是令人心惊目眩的,好几次,仿佛无路可走了,然而一个27o度的急转弯,路又呈现在眼前,端的是有惊无险。
说到栈道,我想多美言几句。三清山东西海岸的栈道全长六千多米,建设者本着保护自然生态,不损坏山上一草一木的原则,攀绝壁、穿飞崖,环绕着山体,凌空建起了据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长度最长的栈道。它不像一般的旅游区是在山体上挖栈道,而是沿途邀松入景,与石为友,竟没砍一棵树,挪一块石。也许在不经意中来不及侧行或躬身,你随时都有可能跟这些拦路的树木撞个满怀,但这种碰撞不会给你带来半点不快,相反还是一种甜蜜的体验。这横空出世的栈道不仅险峻,而且同周围的景色浑然一体,宛若一条盘旋的巨龙,上吞浮云下临幽谷,悠悠然悬于群山之中,人行其上,既给空旷寂寥的大山平添了几分人气,又让自己濡染了大山的灵性。我想,假设没有这胜似闲庭信步的栈道,谁又能看到百转千回的山色,谁又能领略到漫步云端的趣呢?
三清山是道教名山,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塑造了它仙气氤氲的内在品质。据史书记载,东晋升平年间,炼丹术士、著名医学家葛洪历尽千辛万苦在此结庐炼丹后,这里便方士云集,香客络绎;宋代王霖按八卦太极图的布局在此建三清宫,东边有龙首山,应青龙之象,西边有虎头岩,应白虎之象,南有玉京峰,应朱雀之象,北有古丹水井,应玄武之象,自此,三清宫成为道家洞天福地之一;延至明景泰年间,王霖的后裔王祜布景缀点,摩崖刻石,铺路架桥,重修扩建,从登山处步云桥直至天门,共兴建宫观、亭阁、石雕、山门等两百余处,使道教建筑遍布全山,其规模与气势,可与青城山、武当山、龙虎山媲美。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按我的理解,夫道者,本来就存于天地自然而会于人心,如果人心之所不逮,纵见于前而浑然不觉。夫山之树勃勃生机者,如道之生机于天地;夫山之岩飘飘幻化者,如道之幻化于万物。人们在世事的纷扰中偷闲片刻,静坐三清宫殿,物我两忘,聆听晨钟暮鼓,心境澄明,是否真能参透道法自然的玄机呢?不管参透与否,要识得此山真面目,就必须潇洒走一回,但三清山在没有缆车和栈道之前过于险峻,众多文人雅士慕名而来,却阻于艰险。我冒昧揣测,我的本家徐霞客,那个酷爱游山玩水的地理学家,足迹踏遍名山大川,经3o年考察撰成6o万言游记,来到三清山脚下,却因天气恶劣,攀爬困难而知难而退,所以只在他的《江右游日记》对三清山作了轻描淡写的记载;我的故里老乡王安石和遗世独立的八大山人,也都是爬到一半,因体力不支就无功而返,没有留下任何宝贵的文字和墨宝;还有我文章前面提及的南宋四大家之一杨万里,在去登山的路上留下了《玉山道中》,却对仙风道骨的三清山没有其他文字交代,这于情于理如何说得通呢?解释只有一个——他也是一个半途而废的人。(以上都是我的个人揣测,跟史实无关,史学家大可一笑看之,莫要找我理论。)这么多大牌作家与三清山失之交臂,无疑对三清山的人文历史产生了一定影响,直到2oo8年7月,在“申遗比申奥还难”的慨叹中,偏居一隅的三清山才脱颖而出,名扬遐迩,以自己独特的瑰丽与韵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峰回路转,我们来到一个豁然开朗的观景台,三清山主峰映入眼帘的同时让我顿感山外有山,只见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并列直插云天,欲与天公试比高,宛如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并肩而坐,三清山也因此得名。喜欢字画收藏的周总忙不迭地咔嚓咔嚓个不停,我和勇哥也不怕浪费表情地与这三位“仙”合影留照。这时一团雾岚弥漫山头,旋即将眼前的一切浓浓地裹挟,山峰或被遮面或被掩眉,遮面者犹抱琵琶尤感其妩媚,掩眉者衣袂飞扬更显其绰约,刚与柔,静与动,那么和谐地交织一处,就像情侣间的嬉戏一样自然、缠绵。这会儿雾里看山,朦朦胧胧,亦真亦幻,俨然一幅构图粗犷大开大合的泼墨山水画,人像鱼一样在画中游弋,我也变得有些恍惚,此时此刻的我是在仙境?抑或是梦境?我是一阵风?抑或是一片云?这样的问题,还真让我云里雾里产生一种忘我的迷醉。遗憾的是,因为我久居书斋少有锻炼,腿脚酸痛,最终没能去拜谒海拔一千八百多米的玉京峰,惋惜大焉。据介绍,玉京峰顶有块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