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年(25年)1o月,刘秀夺取洛阳后,车驾城,驾幸却非殿,宣布定都洛阳,揭开了东汉统治的序幕。此后,这里就成了光武帝处理国家大事的地方,东汉初期的许多军政大事均由光武帝和大臣在此议决,发布全国,这是国家权力首脑的所在。明帝永平年间,造崇德殿作为南宫正殿,取代了却非殿,直至东汉末年。
明光殿在鸿德门内,东边紧靠却非殿,是尚书郎奏事的殿堂。东汉时专设尚书办事机构。中央政府设尚书令一,掌管选举以及尚书仆
、尚书上奏之事。尚书仆
秩六百石。灵帝时分为左右仆
,帮助尚书令处理事务,尚书令不在时可代为上奏。尚书有六
,分别主管公卿、刺史、吏、外国及少数民族事务,下设左右丞相各一
,帮助他们工作。六曹有侍郎三十六
,每曹六
,令史十八
。尚书令及其属员奏事,都在明光殿进行。
嘉德殿在明光殿北靠后一点,殿前有嘉德门,是制订礼仪的殿堂。中国封建社会自周文王时开始制订礼仪,此后历代帝王都十分重视礼仪制度,以稳固封建秩序,在社会比较清平的时候更是如此,属于社会的文明建设。这里周时是九龙殿的旧址,九龙殿汉时已毁,只有九龙门还存在,九龙门这时是嘉德殿的正门。章和元年(87年),章帝在嘉德门召见曹褒,责令他到南宫东观把西汉叔孙通的《汉仪》十二篇,认真修改,付诸实施。曹褒查旧典、阅《五经》谶文,制订出各等级的冠礼、婚礼、凶丧礼等制度一百五十篇,于同年1o月奏上。因章帝死,和帝继位,群众对《汉礼》毁誉不一,终未实行。九龙门有三个铜柱,每柱有三龙缠绕,所以叫九龙门。灵帝继位后,追认他的亡父为孝仁皇帝,尊称他的母亲董氏为孝仁皇后,奉居嘉德殿,称其为永乐宫。这也是宣扬孝道,以礼治国的意思。孝仁皇后在窦太后死后,开始预朝政,她助纣为虐,支持灵帝卖官鬻爵。中平六年(189年)4月丙辰
,灵帝死于嘉德殿,孝仁皇后受何太后排挤,
病身亡,宦官张让、段硅又在嘉德殿杀死何进,真是嘉德无德成杀场。
宣德殿前,有一匹铜马,高三点五尺,是马援于建武二十年(44年),在趾(今越南)得少数民族铜鼓铸就的。马援将铜马献给光武帝,光武帝下诏立马于宣德殿前,作为选取名马的标本。马援本是称帝于成都的公孙述的故友,后又充当了割据陇西的军阀隗嚣的说客,到雒阳窥探东汉朝廷的虚实。光武帝在宣德殿接见马援,并直截了当地问他:“卿遨游于二帝之间,不感到难为
吗?”马援叩
谢罪随即答道:“现今的形势,不但当君主的要选择臣下,当臣下的也希望投个圣明的君主,臣下也得有个选择明主的要求。臣和公孙述自小就有厚
,可是不久前我到成都,他戒备森严,见一次面实在困难,我怎么能投奔这样没有气量的
而为他效力呢?我从远方来,陛下丝毫不加防范,怎么知道我不是刺客
呢?”光武帝听罢笑着说:“我知道卿不是刺客,只是一个说客”。马援听后很受感动,连忙接着说:“汉家天下倾覆以后,盗贼自立者不可胜数,然没有一个像陛下这样圣明非凡、气度宏大的,今天见到陛下,才算真正投
了圣主的怀抱”。马援遂成为光武帝的得力谋士,为东汉政权贡献毕生。马援还善骑
,善相名马。光武帝把铜马立于宣德殿前,自有用显亲殿东与明光殿并列,是帝王处理亲属关系事宜时使用的宫殿。皇族、皇亲之间是统治阶段内部一组比较特殊的矛盾,需要有特殊的处理方法。永和元年(136年),不断发生灾异,顺帝把朝臣集中到显亲殿研究解决办法。顺帝认为灾害原因是由于对少帝北乡侯刘懿埋葬礼节不够隆重,少帝因而显灵降下灾祸,现在应该给少帝追加谥号,列于先祖,以告慰他在天之灵,才司免灾消祸。与会朝臣大都附和顺帝,同意追封谥号。只有司隶校尉周举提出异议,认为北乡侯无功无德,以王礼丧葬已经是最高的礼仪了,不应该给这样没有贡献的
再加谥号。周举的申辩博得了司徒黄尚、太常桓焉等七十
的支持,加谥之事才算作罢。大将军梁商认为周举“清高忠正”,应该重用,他推荐周举为从事中郎,甚至到临终前还最后向顺帝建议提拔周举。梁商死后,灾异再次发生,顺帝又一次在显亲殿召见周举,问灾异起因。周举一针见血地指出:陛下周围这么多宠幸近臣,他们只图个
享受,丝毫不尽职守,上面行为不正,下面胡作非为,国家的事
怎么能办好呢?消灾免祸的根本办法,就是要从这些豪强大
下手,把他们统统缉拿归案,真正考虑国家大事的
就多了,就会有效地预防灾异。
云台的白虎门内,为周朝所建,有高阁四间,是贮藏珍宝、图书的宝库。明帝永平初,命图画光武帝时名臣、列将像二十八于云台,独不画马援。时马援
被立为皇后。东平王刘苍看到二十八宿将图后,问明帝为什么不把伏波将军,马援列
宿将行列?明帝笑而不答。永平十七年(74年),马援夫
死,方才为他们重修坟墓,另立祠堂。明帝不画马援,表示自己不重视后家,免蹈西汉外戚亡国的覆辙。云台除了贮藏图书、珍宝外,也是皇帝主要的活动场所。永平十五年(72年)秋,京师洛阳久旱无雨,明帝曾亲自登云台,占卜求雨,凑巧次
京师普降甘霖,缓解旱
。建初元年(76年),章帝曾在云台召见贾逵,让他评判《左氏传》优于《公羊》、《谷梁》的地方。贾逵是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大师。他将见解写成后上奏章帝,颇受章帝赞赏,便赐他布五百匹及衣一套。云台有广德殿,是皇帝的寝殿之一。建武二十(44年)6月,光武帝“风眩’’病加重,就住在这里调养,让侍中
皇后的弟弟
兴负责护理。光武帝病愈后,以
兴护理有功,想封他大司马职位,
兴叩
谢恩,但不就大司马职。
石台北为兰台,是东汉较为重要的国立图书馆。此外,石室、宣明、鸿都均为东汉的国立图书馆。明帝以前书籍的校订、史书的撰写都集中在兰台。明帝时,班固先当兰台令史,后升为典校秘书郎,他在兰台工作和读书,这给他的撰史工作创造了极大的方便,他的《汉书》就是在这里写成的。《汉书》的写作是从班固的父亲班彪开始的,班彪是东汉初期著名的学者,他曾经发愿继续司马迁的《史记》,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写成西汉一代的历史(司马迁《史记》只写到汉初),没有完成就死去了。班固继承父志,根据父亲所积累的材料,经过二十余年的钻研、整理和补充,完成了《汉书》的写作提纲和大部分手稿。这是一部记载上起汉高祖,下迄王莽共二百三十年的西汉历史,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当时《汉书》虽然已经初具规模,可是还有一些散篇章和其中的“八表”、“天文志”未及完成,班固就逝世了。和帝又命班固的妹妹班昭到“东观藏书图”继续完成班固未竟的工作,班昭在这里写完了“八表’’和“天文志”,并整理和校对了父兄的初稿,方才玉合璧成,《汉书》至此才算最后大功告成。班昭也因此而成为我国古代第一个著名的
历史学家。
在班固任太史令期间,他还和别合作开始撰写东汉的国史《汉纪》(即后来的《东观汉纪》。一次明帝问起班固的弟弟班超在做什么?班超回答说是替官室抄写书稿挣钱养活母亲,明帝又授班超做兰台令史。当时兰台令史共有六
,秩百石,主管奏章及文书。
兰台北为阿阁,是皇帝检阅部队的地方。水平十五年(72年),马严从北地回到洛阳,明帝亲自接见,诏留仁寿闼,与校书郎杜抚、班固等杂定《建武注记》。后来又让他当将军长史,将北军五校土,率羽林禁兵五千前往西河美稷,护卫归附于汉的南单于。临行前,明帝令马严过武库、祭蚩尤,然后在阿阁接受明帝检阅,这是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