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国际资本为规避风险也将撤离美国。没有持续的海外资本流美国,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也难以维持。由于国债市场大幅度下跌,美国的国债也难以发行出去,财政赤字问题便无法解决。
为了使国际资本能继续流美国,美国财政部长贝克提出了“国际政策协调”建议,该建议要求维护美国、
本与联邦德国之间的利率差,使美国的利率始终高于
本和德国的利率。如果美国下调利率,
本与德国也必须下调利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三国之间的利率差不变。美国相对高水平的利率使得美国国债依然具有投资价值。
从当时美国的况来看,投资美国的风险很大,如经常项目持续多年巨额赤字、对外净债务增加、美元贬值等,投资者简直找不到投资美国的理由。因此,通过“国际政策协调”以维持美国利率的相对高水平是美国吸引海外资本流
的主要办法。
在1985年随后的几年里,本按照美国的“国际协调”要求,使美
之间的长期利率差始终保持在3%以上,这导致美国与
本的国债收益率相差较大,与
本国债收益率相比,美国长期国债的高收益率强烈吸引了
本投资者。
1986年2月,美国决定下调官方利率,目的有二:其一是为了减轻与美国利益关系密切的南美巨额债务国的债务,其二是为了刺激不景气的经济。在降息之前,美联储主席沃尔克先与本、联邦德国进行协商,希望德意志联邦银行和
本银行同时降息。沃尔克的理由很简单:三国同时降息才能维持美元的稳定。因为美国降息而
本和联邦德国维持利率不变将导致美元贬值,美元贬值将损害这两国在美国的利益。
由于本拥有巨额的美元资产,最害怕美元贬值,所以
本总是忠实地按照美国的要求来做,
本官方利率如同美国利率的影子,美国降息,
本也降息。
美国通过高利率与强势美元的策略引诱本资本大规模投资美国国债,从而使
本拥有高额美元资产。完成这一步之后,美国的利益就是
本的利益,
本被迫主动保卫美元。
按理来说,支撑美元的任务是美国的事
。但由于
本已拥有庞大的美元资产,那么稳定美元价值就是保护了
本拥有的美元资产。
顿了顿,喝了水,李云接着说,我们可以这样来分析
本的困境:
本是美国国债市场的超级购买者,如果
本抛售美国国债,将引起国债市场恐慌
下跌,国债价格下跌将导致
本所持国债增加亏损。这是第一重损失。
本抛售国债同时也会引起美元的贬值。因为外汇市场的投资者预期到:
本抛出国债后,将会把美元兑换成
元,这将增加美元的抛压,导致美元下跌。美元贬值是
本需要预见到的第二重损失。
因此,从博弈的角度分析,如果本大规模抛售美国国债,美
都将遭受巨大的损失,如果美
合作协调,双方都受益。所以,
本只有帮助美国稳定美元,才能避免亏损。
一句话,美国在金融上已把本控制住了。除了
本投资者拥有庞大金额的美元资产外,
本政府也拥有庞大的美元资产。
1985年广场协议后,面对元持续大幅度升值的
况,
本政府经常
预外汇市场,通过买进美元,抛出
元的
预措施防止
元升值。结果使得
本政府拥有的外汇储备越来越多,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根据
本中央银行自己说,
本拥有的外汇储备的90%是使用美元来运作的,其中主要是购买美国的国债。因此,
本必须支撑美元,继续购买美国国债以支撑美元。
在“广场协议”之后,本机构投资者继续大规模购买美国国债。从1986年到1989年,
本购买美国国债金额超过1985年。从纯粹投资的角度来看,
本机构投资者的这种投资行为让
看不懂。由于美元的大幅贬值,已经使
本的机构投资者损失惨重,为什么
本
还大量购买美国国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彼得&;德拉克(PeterDrucker)对这种现象也感到大惑不解,他在其著作《新现实》中这样写道:1985年秋下调了美元对元的汇价后的资本和投资的流向是出乎意料之外的,美国的主要债权国尽管看到自己庞大的美元资产的价值已减少了一半,却仍然继续将资金投向美国。他们购买了美国国债,支撑了美国的财政赤字。
一种解释是美国相对本较高的利率吸引了
本投资者。由于美国“国际政策协调”结果,在1985年之后的几年里,美国与
本的长期利率差保持在3%上下,这吸引了
本资金从低利率的
本流向相对高利率的美国以获得较高的收益。但这种解释缺乏说服力,因为美国相对较高利率的收益是会被美元贬值所吞没的。
另一种合理的解释就是本为支撑美元而做的努力。1985年秋天“广场协议”后,尽管美元大幅度贬值,但美国的贸易赤字仍继续扩大,1986年为1550 亿美元,1987年创造1700亿美元的历史最高记录。为保持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必须有外国资金流
,以资本项目的盈余来弥补经常项目的逆差。如果没有国外资本的流
,美元就会大幅度贬值,通过美元贬值来压缩经常项目的赤字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而本从两大角度来说,是不希望美元贬值的。其一是
本投资者和政府拥有庞大的美元资产,美元贬值会增加这些美元资产的损失。其二是避免因
元升值而打击
本的出
。到80年代,
本的制造企业已高度依赖对美国的出
,美元贬值,
元升值将抑制
本产品的出
。所以,为了
本的利益,
本必须向美国提供资金,以维持美元价值。
本大藏省(
本财政部)为支撑美元付出了许多努力。据说,近几年,每当美国长期国债在对外招标时,
本的机构投资者都会接到大藏省官员打来的电话。表面上,他们是了解
本机构投资者认购美国国债的意向或行动,但这些官员还经常会顺便告之其他公司购买美国国债的
况。这样一来,
本的机构投资者自然就不会保持沉默,很多
本机构投资者在遭受亏损后经常抱怨说他们是不得不采取迎合当局意图的行动。
呵呵!李云笑了笑,看到房间内气氛很严肃,所有都认真听着他的分析,为了环节一下紧张的气氛,李云接着说,曾有这样一个故事:1988年3月,里根总统任期届满,美国正在进行新一届总统的选举。在此期间,美国债券市场出现传闻说,
本在财政年度结账时,
本机构投资者将会抛出手中的美元债券。这一传闻引发了美国国债的动
,为稳定美国国债市场投资者的信心,
本大藏省赶紧要求
本
寿保险公司发表声明:“就是4月以后也不打算抛出美元债券”但投资者对
本公司方面的“承诺”还是感到不放心。
于是,大藏省有关官员亲自出马游说市场,强调本保险公司声明的背后有大藏省的意图。
本中央银行也出来说:“
本拥有外汇储备的90%是用美元运作的”意思很明显,
本政府向美国国债市场的投资者表明:美国国债市场的稳定关系到
本的利益,
本机构投资者是不会置国家利益不顾的。
事演变到这一地步,
本已越来越
陷于美元的控制中。整个80年代,
本一直在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向美国注
资本。 1985年之前,是为利所诱,抗拒不了美国高利率和强势美元所蕴涵的高收益的诱惑。而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则是无奈之举,为了保护
本庞大的美元资产免遭美元贬值所带来的损失,只有继续购买美国国债以支撑美元。只要美国的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