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啊。";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孙承宗的信任和依赖。
";老臣,遵旨。";孙承宗庄严地回答,他的声音中透露出对皇帝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崇祯帝在宫女太监们的簇拥中,缓缓离开了平台,返回了乾清宫。孙承宗一直跪伏在地上,为皇帝送驾。直到听不见任何声响之后,他才缓缓站起身子,重重地呼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的肩膀上又扛上了大明死生存亡的重担。
孙承宗见过崇祯帝后,没有丝毫懈怠,立即召见了首辅韩爌,让他带兵去修筑关防。孙承宗自己亲自到北京各处巡防了几遍,六十六岁的他依然精力充沛,记牢了巨量的信息。回到自己的衙门后,孙承宗稍作歇息,准备继续为国家的安危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孙承宗的身上,崇祯帝看到了一位老臣对大明深沉的爱和对职责的坚守。
第二天的晨光初现,孙承宗便早早地从床榻上起来,他的心中装着大明的安危,没有丝毫的懈怠。他知道,作为总督内外军务的重臣,他的责任重大,每一个决策和行动都可能影响到整个国家的走向。
孙承宗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召见首辅韩爌。在朝霞的映照下,孙承宗坐在书案之后,面容严肃,等待着韩爌的到来。当韩爌匆匆走进屋内,孙承宗便直截了当地询问起修筑关防的进展以及钱粮兵马的情况。韩爌作为首辅,深知崇祯帝的旨意重大,他不敢有丝毫的怠慢,详细地向孙承宗汇报了当前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听完韩爌的汇报,孙承宗的眉头微微皱起,他知道时间紧迫,不能有半点的放松。他立即下达了一系列的指令,要求韩爌加快进度,确保关防的修筑能够及时完成,同时也要保证兵马粮草的供应。
中午时分,孙承宗没有休息,而是再次亲自前往全城各处巡防。他的身影出现在城墙之上,出现在军营之中,出现在百姓的眼前。他的眼锐利,检查着每一个可能存在疏忽的地方,确保没有任何的漏洞可以被敌人利用。
孙承宗的心中始终铭记着长城被攻破的教训,他知道那是由于明军的疏忽大意和不尽职守所导致的。他不想让赵率教的悲剧再次发生,更不想让大明的江山社稷受到威胁。
夜幕降临,孙承宗结束了一天的忙碌,他的身体虽然疲惫,但心中却充满了坚定和决心。在睡下之前,他交代下人们,除非有重大的事情,否则不要打扰他的休息。他知道,只有保证充足的休息,才能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充沛的精力。
下人们恭敬地听取了孙承宗的吩咐,他们知道孙承宗肩上的重担,也理解他需要休息的重要性。整个府邸很快便陷入了宁静之中,只有偶尔传来的巡逻士兵的脚步声,打破了夜的寂静。
孙承宗躺在床上,思绪万千,但他强迫自己放松下来,逐渐进入了梦乡。
深夜的北京城沉浸在一片寂静之中,唯有紫禁城内依旧灯火通明。孙承宗在府邸中刚刚进入梦乡,他的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对大明未来的忧虑和思考。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宁静,孙承宗被下人的呼唤惊醒。他迅速从床上坐起,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门外,一名宦官手持崇祯帝的圣旨,色急迫地等待着孙承宗的接见。
孙承宗快步走到大厅,接过圣旨,烛光下,他看清了旨意——立即去守备通州。他的心中一沉,知道崇祯帝的担忧和急迫。女真人的威胁如同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随时可能落下,而通州是北京的最后一道屏障。
孙承宗没有犹豫,立即下令下人打点行装。他的动作迅速而有条不紊,每一件物品都经过精心挑选,以确保在通州能够迅速投入工作。他的心中虽然对即将到来的战斗充满了忧虑,但更多的是对大明的忠诚和对职责的坚守。
在府邸的庭院中,二十七名骑兵已经整装待发。他们的眼坚定,身披战甲,手持兵器,准备随孙承宗一同前往通州。宦官看着这支小小的队伍,不解地问孙承宗,为何只带这么少的人马。
孙承宗的回答坚定而有力:“一兵一卒都不能多带,都要留下来保卫皇上,保卫大明啊。”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大明的忠诚和对局势的深刻理解。他知道,北京城的安危同样重要,不能因为通州的守备而削弱了京城的防御。
宦官听后,对孙承宗的胸襟和气度感到极度佩服。他看到了这位老臣对大明的深沉爱意,以及对国家安危的深刻洞察。在这一刻,他深刻地感受到了孙承宗的忠诚和担当。
孙承宗翻身上马,带领着二十七名骑兵,穿过东便门,直奔通州而去。马蹄声在夜空中回荡,如同战鼓擂动,激励着他们前进。虽然队伍人数不多,但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勇气和决心,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
在前往通州的路上,孙承宗的心中充满了思考。他知道,通州的守备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一场对大明忠诚和责任的考验。
十一月十日的寒风凛冽,孙承宗马不停蹄地赶至通州,他的心中装着大明的安危,没有片刻的停歇。抵达通州后,孙承宗立即行动起来,召见了保定巡抚解经传、御史方大任、总兵杨国栋,这些忠诚而有能力的官员,共同商议如何固守通州这一关键之地。
在通州的官署内,灯火通明,孙承宗与众官员围坐在一起,桌上铺开了地图,他们的目光在地图上来回移动,讨论着每一个可能的防御点和战略部署。孙承宗虽然年岁已高,但他的眼中依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指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马世龙,这位曾受孙承宗提拔的猛将,也重新聚集到了孙承宗的麾下。袁崇焕和马世龙,都是在孙承宗的慧眼下得到重用,他们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崇祯二年,孙承宗已是六十六岁,袁崇焕只有四十五岁,马世龙才三十五岁,这三位将领的年龄层次分明,但都拥有着共同的目标——保卫大明。
孙承宗深知,如果崇祯帝能够知人善用,那么大明的中兴就不愁没有将才。他相信,只要有合适的将领,大明就能够渡过难关,迎来新生。
然而,孙承宗现在也难以完全摸透皇太极的真正目的。他思考着,如果皇太极的目标是蓟州,那么袁崇焕已于十日到达那里,做好了防御准备。孙承宗心中暗忖,如果后金兵真的选择死攻蓟州,那么在他们攻下城池之前,明朝的十几万援军就会抵达,形成内外夹击之势。
孙承宗的心中充满了忧虑,但也充满了决心。他知道,无论皇太极的目的是什么,他都必须做好最充分的准备,确保通州的防御固若金汤。他的眼中透露出坚毅的光芒,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保卫大明,至死不渝。
在通州的城墙上,士兵们在孙承宗的指挥下,紧张而有序地加固着防御工事。他们搬运着石块,加固着城墙,检查着每一处可能的漏洞。在孙承宗的带领下,每一个人都充满了信心和勇气,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
夜幕降临,通州城内的灯火渐渐亮起,照亮了城墙上的士兵们。他们的身影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坚定,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胜利的渴望。
孙承宗在通州的日子充满了紧张与不安,他的思绪如同紧绷的弦,时刻警惕着可能出现的危机。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总会独自一人沉思,考虑着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
";如果皇太极趁明军现在守备真空的时机,在袁崇焕不察觉的情况下,绕道进攻北京呢?"; 这个念头在孙承宗的脑海中反复出现,让他无法安睡。他深知,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