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真有这种情况发生,通州将成为北京最后的屏障,他必须坚守到底,哪怕是一兵一卒,也要尽忠报国、在所不惜。
在提心吊胆中,时间一天天过去,而女真军的消息却如同石沉大海,没有任何音讯。孙承宗在通州坐立不安,心中的焦虑与日俱增。每当他站在城墙上眺望远方,心中总会涌起各种不祥的预感:";难道是皇太极攻陷了蓟州了吗?难道袁崇焕输了吗?";
这样的想法如同阴影一般,笼罩在孙承宗的心头,直到十一月十四日,情况终于有了转变。这一天,孙承宗终于接到了袁崇焕的飞鸽传书,得知女真军已经在四天前潜行绕道蓟州。
孙承宗急忙打开字条,飞鸽传书上的字迹虽然潦草,但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击打在他的心上。";这下非同小可。"; 他心中暗自思忖,随即立刻行动起来。
他一方面立刻要求袁崇焕带兵回援通州,并上疏朝廷,请求更多的支援;另一方面,他马上召见了保定巡抚解经传、御史方大任、总兵杨国栋,告诉他们后金兵的动向,要求他们立刻行动起来,加强城防,以防不测。
在孙承宗的召集下,通州城内的官员和将领迅速行动起来。他们的表情严肃,动作迅速,每一个人都知道形势的严峻。城墙上,士兵们加紧巡逻,检查每一个角落;城门口,守卫们严格盘查,确保没有任何可疑之人能够混入城内。
孙承宗亲自登上城墙,巡视每一个关键的防御点。他的目光锐利,审视着每一个细节,确保没有任何疏忽。他的身影在城墙上显得格外坚定,给所有士兵和百姓带来了信心和力量。
在孙承宗的带领下,通州城的每一个人都投入到了紧张的防御准备中。
河西务。
这个战火纷飞中的宁静之地,却因袁崇焕的军事洞察而变得紧张起来。袁崇焕,这位经验丰富的将领,通过情报探知皇太极并未攻打通州,而是选择了另一条道路,这让他深信不疑,皇太极的目标已经转向了西北方向的顺义,乃至顺义南面的北京城。
在袁崇焕的军帐中,灯火摇曳,映射出他沉思的面容。他知道,皇太极的改道不仅是战略上的调整,更是对时间的精打细算。皇太极不想在通州耗费宝贵的时间,一旦被拖住,后果将不堪设想。袁崇焕的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他明白,自己所部在通州东南,皇太极若要绕过他们,必定会选择北上。
袁崇焕的心中有着自己的战略考量。他不想在通州与后女真军展开野战,因为在开阔地带,明军很可能处于不利地位。他更倾向于利用城防坚固的优势,像在辽东那样,坚守城池,与敌军进行决战。这样的战术,既能发挥明军的长处,又能最大限度地消耗敌军的力量。
在袁崇焕的指挥下,开始调动兵力,准备应对可能的变故。
十六日的清晨,河西务渡口旁,袁崇焕的军队在此扎营。营地中,士兵们忙碌着,准备着新的一天的行军和防御。然而,在这片紧张而有序的氛围中,一件小事打破了平静——一名士兵擅自取走了民家的饼。袁崇焕得知后,立即下令将该士兵斩杀示众,以严明军纪,确保军队的纪律和对民众的尊重。
在袁崇焕与辽军将领的会议中,意见分歧。一些将领认为运河渡口物资丰富,可以供应大军,建议先在通州集结队伍,再根据情况决定行动。但袁崇焕有着更深的考虑,他指出,如果女真军绕路逼近都城,北京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民心动荡,这种动荡难以预料,唯有辽军先到达城下,背靠都城,稳定各方,才能控制局面。经过讨论,最终各将领被袁崇焕的深谋远虑所说服,决定前往京师。
在辽军斥候前方探路时,遭遇了一群明军逃兵抢劫乡村。辽军侦察兵要求逃兵停止暴行,但逃兵不仅不听,反而拿起兵器攻击,导致五名斥候兵受伤。一名斥候兵迅速返回报告给袁崇焕,袁崇焕立即下令派兵追捕逃兵,最终成功擒获六人。
十七日夜晚,袁崇焕率军已经抵达北京城左安门下,选择在城外的韦公寺庙扎营。他严令士兵不准骚扰民间,不得破坏民间财物,确保了军队的纪律和对京城百姓的尊重。在韦公寺庙前,袁崇焕亲自审判并斩杀了六名逃兵,以儆效尤。
当时,袁崇焕的队伍属于急行军,第一批到达的只有九千关宁骑兵,步兵队伍则需要分批次前进,随地扎营休整,最终抵达都城汇合袁崇焕。由于长时间的急行军,士兵和战马都非常疲惫,袁崇焕请求入城休息,但崇祯皇帝出于对京城安全的考虑,拒绝了辽军入城的请求。
十九日,辽军斥候发现了重要情报——女真军已经抵达城外郊野的高密店。这一发现让袁崇焕和辽军将领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知道,接下来的战斗将是一场关乎京城安危的决战。袁崇焕立即召集将领,商讨对策,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
在高密店的郊野上,女真军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战马嘶鸣,士兵们摩拳擦掌,准备着攻城的最后准备。而在北京城内,崇祯皇帝和朝臣们也在紧张地商议着对策,京城的百姓们则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关注着战事的发展。整个京城,都被即将到来的大战所笼罩。
崇祯帝的谕旨如同一道道紧急的号角,传遍了京城内外。他命令袁崇焕调度各镇援兵,相机进止,以应对日益逼近的女真人。在这场关乎京城安危的战斗中,崇祯帝的决策显得尤为重要。
京城内,气氛紧张而严肃。除了袁崇焕驻守蓟州外,昌平总兵尤世威、大同总兵满桂、宣府总兵侯世禄等将领也纷纷响应勤王的号召,带领各自的部队前来支援。他们的到来,为京城的防御增添了一份力量。
为了加强北京城防,崇祯帝下令在京的官员、皇亲国戚、功臣宿将,都要带着自己的家丁到城墙上巡逻和守卫。这一举措,不仅调动了京城内部的力量,也显示了皇帝对保卫京城的决心。同时,太监们也被动员起来,参与到守城的行列中,他们的身影出现在城墙上,与士兵们一同肩负起保卫京城的重任。
明大同总兵满桂、宣府总兵侯世禄在顺义战败后,没有气馁,而是率领残部退到了北京城北的德胜门外扎营。他们的部队虽然经历了战败,但士气并未完全丧失,他们在德胜门外重新整顿,准备迎接接下来的战斗。
十一月二十日,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女真军终于兵临北京城下,他们的出现,让整个京城的气氛变得更加紧张。女真军的旗帜在远处飘扬,战马嘶鸣,士兵们的目光坚定而冷酷,他们的到来,预示着一场大战即将爆发。
在城墙上,守城的士兵们严阵以待,他们的目光警惕地注视着城下的女真军。在京官员、皇亲国戚、功臣宿将以及太监们也都各就各位,准备履行自己的守城职责。每一个人都知道,接下来的战斗将是一场关乎生死、关乎京城命运的战斗。
崇祯帝在紫禁城中,焦急地等待着前线的消息。他知道,京城的安危,大明的江山社稷,全都寄托在这场战斗上。崇祯帝的心中充满了忧虑,但也充满了坚定。他相信,只要君臣和百姓们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够击退女真人,保卫北京,乃至保卫大明朝。